據統計,今年港股已下市的25家企業中,選擇主動私有化的公司家數已達10家,創下歷史新高,提到今年港股私有化現象頻繁的原因,不少業界人士認為,主因在於今年港股估值過低。而港股上市公司私有化後將去往何處?業界人士指出,私有化後部分公司可轉回大陸A股或其他市場進行融資。
《第一財經》報導,海爾電器控股股東海爾智家12日發布澄清公告表示,公司目前正在初步探討私有化海爾電器的方案,可能的私有化安排將透過換股方式進行,對價股票為將於港交所主板上市的H股股票,如該交易實施完成,海爾電器將在香港聯合交易所主板終止上市,而目前私有化還在初步探討並未進入實質性操作階段,但13日盤前海爾電器仍然宣布停牌,並在16日晚正式發布潛在私有化公告,進一步向市場釋放私有化信號。
年內下市企業已25家
這不是今年港股第一起私有化案例。據統計,今年港股下市企業共有25家,其中10家是主動私有化,包括中外運航運、先進半導體、合和實業、漢能薄膜發電、中國恒石、中國電力清潔能源、亞洲衛星控股、中國自動化、卜蜂蓮花、冠捷科技。此外,還有多家公司陸續發布私有化計畫。
談到今年港股私有化現象頻繁的原因,不少業界人士認為在於今年港股估值過低。上海某公募基金經理表示,「私有化多主要是今年港股估值低」,今年外資在港股淨流出,把估值「往死裡殺」,加上香港內部因素,今年港股市場情況遠不如A股。
港股表現掛全球車尾
在全球主要股指對比中,港股今年表現幾乎是全球倒數。截至18日,恒生指數全年漲幅為7.89%,今年以來,創業板指數累計上漲44.07%,滬深300上漲34.25%,那斯達克上漲31.64%,英國、日本等主要股指漲幅也都超過20%。
港股上市公司選擇私有化還有其他幾個理由,中金公司認為,第一,公司出於長期發展或戰略規畫的考慮,需要避免短期股價波動對公司經營選擇可能造成的影響;第二,是避免同業競爭;第三,節省成本,由於維護在聯交所上市地位公司需支付一定費用,而當公司股價表現低迷時,就有可能選擇私有化來節省這個不必要開支。(記者/林汪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