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3-19・旺報-綜合報導

2020-03-19・旺報-綜合報導
刺激經濟 陸強化逆週期調節

鼓勵消費 加大財政及貨幣政策力度

為擴大內需消費,大陸官媒近期不斷鼓吹加強財政及貨幣政策。《人民日報》18日發表文章強調,要擴大國內有效需求,加大財政、貨幣政策逆周期調節力度,全面強化穩就業措施,把被抑制的、被凍結的消費釋放出來;把在疫情防控中催生的新型消費、升級消費培育壯大起來,使實物消費和服務消費得到回補。

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研究員林兆木撰文指出,從現在情況看,疫情對經濟的衝擊主要在今年第一季,第二季還會有一定的後續影響,但中國經濟會逐漸回歸正常發展軌道,當前重點是在降成本、補短板上加大力度;要落實好大規模減稅降費政策,研究出台新的階段性、有針對性減輕企業負擔舉措。

▲福州市鼓樓區稅務局辦稅服務大廳,工作人員為大陸納稅人辦理業務。(新華社資料照片)
▲福州市鼓樓區稅務局大廳,工作人員為大陸納稅人辦理業務。(新華社資料照片)

鞏固三去一降一補

「要加快在建、新開工項目和新型基礎設施專案建設進度,加強用工、用地、資金等要素保障,用好中央預算內投資、專項債券資金和政策性金融,優化投向結構,注重調動民間投資積極性,發揮好有效投資對穩增長和優化結構的關鍵作用。」林兆木指出。
文章強調,中國經濟基本面長期看好,雖然疫情程度不同的影響消費、投資、出口三個總需求層面,又程度不同的影響總供給的三次產業生產,但綜合起來看,疫情對中國經濟的衝擊是短期的、總體上是可控的。
文章指出,要結合今年新形勢新任務,繼續鞏固「三去一降一補」(去產能、去庫存、去槓桿、降成本和補短板)成果,大陸企業的能源、電信、物流、融資等成本較高,相關行業可以通過改革降低企業的相關成本;當前,應適當減免小微企業貸款利息,幫助他們度過難關;補短板對於拓展消費和投資需求、對於提高供給品質和穩增長等都有重要意義。

加強民營經濟支持力

長期以來,大陸醫療衛生事業發展相對停滯後,相關的支出、醫院床位以及醫護人員在總人口中的占比均偏低,縣以下的醫療資源更為短缺與不足;文章指出,這次的疫情衝擊也暴露了公共衛生安全體系、應急管理體系和醫療機構建設以及醫療廢物處理、危險廢物收集處理設施等方面的明顯短板,需要加快補齊。
文章建議,要加大對民營經濟、勞動密集型行業和中小微企業的支持力度,激發企業家活力;提升產業鏈水準,積極發展智慧製造、無人配送、線上消費、醫療健康等新興產業,推動生物醫藥、醫療設備、5G網路、工業互聯網等加快發展,提升中國在全球產業鏈、價值鏈中的地位;用足用好出口退稅、出口信用保險等合規的外貿政策工具,穩定國際市場份額。

▲大陸面臨巨大的收支壓力,須通過適度擴大財政風險去對沖。(中新社資料照片)
▲大陸面臨巨大的收支壓力,須通過適度擴大財政風險去對沖。(中新社資料照片)

赤字救經濟 注意風險

各國政府為了對抗疫情振興經濟,無不競相「大撒幣」,但也造成財政壓力。中國財政科學院院長劉尚希表示,大陸擴大赤字規模是有必要,但這是短期作法,此同時更要優化財政支出結構,提高財政績效。
面對不確定的疫情,許多國際知名經濟學家都倡議各國政府該推出更強烈的財政政策,甚至要如同「坐著直升機撒錢」般大手筆,不必太在意財政紀律,才能拯救即將崩潰的經濟。
劉尚希20多年來一直研究和關注公共風險,他在接受路透專訪時表示,大陸經濟下行壓力加大、減稅降費、減收增支等多種因素,使得今年無論是中央還是地方財政都面臨巨大壓力,通過提高財政風險來對沖眼下的經濟社會公共風險是必要的,但要適度。
他說,衡量更加積極有為的財政政策的標準不是赤字率是否突破3%和債務規模擴大,在今年減收增支壓力巨大的前提下,彌補收支缺口、擴大赤字規模有必要,但同時更應該在優化財政支出結構,提高財政績效上做文章。
「疫情以及由此給經濟社會發展帶來的各種負面影響,毫無疑問要通過適度擴大財政風險的方式去對沖,但要適度,如果分寸把握不好導致財政不可持續的話,就會帶來更大的風險,」劉尚希強調。
他認為,財政是國家治理的基礎,事關經濟社會的穩定;財政的穩定是整個經濟社會穩定的最後一道防線,如果財政出現危機,那麼,已經形成的開支都不能得到保障,麻煩就大了。
「現在財政風險毫無疑問是越來越大了,但一些觀點暗示財政承受風險的能力是無限的,把財政承受風險的能力無限擴大,這可能是當前最大的風險,」劉尚希表示。
他說,今年財政減收性赤字是有必要的,但不能長期化,要加強中期財政預算,不能過一年算一年,只顧眼前;政策只能應對短期的問題,改革才能解決長久深層次問題;中國要打破固化的支出結構,提升中長期財政規畫的作用。

(記者/許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