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對各產業造成衝擊,兩岸均推出紓困政策救企業,不過外界質疑台灣紓困申請件數少,執行效率低落,並無救急救窮的效果,相反地大陸紓困效率似乎較佳。學者表示,兩岸作法仍有差異,不過台灣似乎對疫情較重視,經濟也應慎重對待,他認為,政府不只提供企業融資,也可考慮實行減免業者地價稅、房屋稅及所得稅扣抵等作法;還有學者指出,兩岸政治體制、民情不同不能相比,但仍能將大陸政策當借鑑。
中經院副院長王健全表示,台灣和大陸的作法仍有差異,政府也有提撥資金紓困,但台灣對疫情仍較為重視,經濟也應慎重對待,王健全認為,政府不應僅協助企業融資,也要跨部會協調做財政支出,以飯店業者為例,可以考慮減免企業的地價稅、房屋稅,以及所得稅扣抵等作法,大陸及台灣紓困作法彼此都可以相互參考。
王健全進一步表示,現在銀行不敢貸款給企業,銀行貸款給企業,若企業撐不過去就會出現呆帳問題,呆帳誰要來負責?因此政府須建立免責條款或劃分清楚權責問題,責任的歸屬很重要,同時,目前可容忍的呆帳比例應提高,「才有辦法貸得出去」;另一方面,政府每周應公布各銀行貸給個人及中小企業的比例狀況,給銀行壓力才能發揮紓困效果。
中華採購與供應管理協會採購與供應研究中心執行長賴樹鑫則指出,也不完全是政府紓困執行效率慢,企業必須舉證這三個月營業額狀況達一定條件才能申請紓困,但考量稅等問題,因此有些企業不願意揭露營業額等資金狀況,是紓困件數少、慢的原因之一。
賴樹鑫表示,大陸在體制下做事快速,要發布政策、實施或禁止都很快,好處在於紓困能立即感受到,但賴樹鑫也強調,由於兩岸政治體制與民情不同,所以不能比較,「有好有壞」,不過,大陸做法可以當作借鏡,政府在這段時間能夠更彈性、即時的推出各項紓困政策,並且這個好意能讓民眾切身感受到才是重點。
(記者/林汪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