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線上成主流趨勢,各行各業都需數位轉型,但看似容易的「數位轉型」,是要思維創新、深入研究且需「付學費」才會成功,台灣泡菜食品業者表示,去年公司開始轉型投入電商,但由於經營觀念錯誤、內部團隊意見分歧,曾一度瀕臨破產,後來在改變思維並調整行銷經營下,今年才開始每個月有3到4成的成長;台灣食用油業者則在轉型電商前,就已察覺並抓出可能面臨的問題,並逐步克服,前景看好。
協發行泡菜創辦人謝弘偉表示,公司專做有別於南韓的泡菜,主要客群為小家庭及零售實體通路,謝弘偉說,去年開始轉型跨入電商市場,但由於剛開始他們抱持「以為投錢就可以獲得相對利潤」的錯誤觀念經營電商市場,導致第一年踢到鐵板,砸上百萬(新台幣,下同)廣告費用,實際收回利潤僅60、70萬,當時甚至一度瀕臨破產。此外,他們還面臨公司內部思想不同的問題,公司部份「守舊思維」的合夥人認為還未獲利就砸錢做電商,公司很快就會倒閉。
抓住目標客群衝業績
後來,謝弘偉表示,他們與「商家有營收才抽成」的電商平台合作進駐,也就是說,如果他們產品沒賣出就不需支付電商平台行銷廣告費,而這也慢慢說服當初反對他們投入電商的「守舊派」合夥人接受轉型,謝弘偉說,仍和守舊派磨合當中,但目前已相互理解且彼此取得共識。不僅如此,他們現在做電商也修正經營思維,除了廣告精準投放在符合的客群外,抓住這些顧客,也站在消費者的立場做產品行銷,目前經營已漸入佳境。
謝弘偉指出,過去協發行泡菜每月營收100萬元左右,沒有成長;但今年經營上手後,加上疫情催化,1月到4月每月都有30%到40%的成長,4月單月營業額約為700萬元,可見協發行泡菜數位轉型成功。
從細節看出服務品質
台灣食用油大廠「維義」則是成立幾十年以來一直都用傳統思維經營實體通路,去年開始決定數位轉型,因此於今年初成立電商部門,而今年遭逢疫情衝擊,線上已成必然發展方向,維義食品公司就在3月正式進軍電商市場。
維義市場部經理胡聖堃指出,其實他們在去年決定做電商時就把可能產生的問題與困難都找出來,並針對這些問題逐一克服,比如,公司有些員工時常網購,常常反應產品收到後,在包裹內放了許多保麗龍等「垃圾」,感到十分困擾,他們也察覺到自家包裹也有包裝問題,雖投入較高成本和心力改善物流包裝,但消費者感受到用心、有品質的服務比較重要。
胡聖堃說,維義是今年開始從線下跨入電商市場,因此業績還無法明確評估,不過相信今年電商業績將會穩定成長,占公司整體業績能提升至3%到5%。
(記者/林汪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