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6-15・旺報-綜合報導

2020-06-15・旺報-綜合報導
陸地攤經濟 隨疫情重出江湖

創造就業、刺激消費 成經濟救星

只要是在台灣長大,不可能沒有逛過夜市,買過路邊攤。疫情緩和,人潮最洶湧的也是各地的夜市、路邊攤。大陸總理李克強在兩會時說了一句話:大陸人均年收入3萬(人民幣,下同),但仍然有6億人每個月的收入不到1000元。這句話不但道出了大陸真實的國情,也提醒了Covid-19對大陸經濟的破壞。陷於Covid-19的這個世界,貨幣及財政政策都已竭盡所能,但貧富差距還在持續擴大,有錢人用廉價貨幣繼續追逐著金融資產,他們的財富止不住的在增加;但因疫情受傷慘重的中小企業以及窮人卻因掙錢管道的縮減,更加不敢大手筆消費支出,這讓底層人士的日子雪上加霜。有趣的是大陸總理李克強在6月1日考察山東時出人意料的公開呼應了地攤經濟,這讓地攤經濟一時之間彷彿成了大陸經濟的救星。

丁學文
丁學文

台灣觀點:憑良心說,我覺得地攤經濟不失為一個絕妙好招,城市本來就是一個屬於人的城市,城市的乾淨整潔固然是一方面,但城市本身第一重要的功能還是創造就業和收入的機會。路邊攤、地攤如果在一個城市能夠生存下去,對於經濟的供給方來說,就是一種就業和收入的機會;對於經濟的需求方來說,它也提供了大家所需的廉價、便利以及豐富。
即便在發達國家,就像台灣的夜市、歐洲的黃昏市場迄今仍是城際風景線的一部分。城市發展不可能只剩漂亮的東西,比如台灣的破舊公寓、低矮平房恰是一些低收入階層得以在城市生存的依託。剛進城或剛起步的學生就是靠這樣的地方落腳,才有機會為這個城市添磚加瓦。

地攤經濟取代直播帶貨

事實上,如果在6月之前你問大陸朋友2020年最火的經濟模式是什麼?他們絕對會說是直播帶貨,但6月以後全的最新說法肯定變成地攤經濟。
它的橫空出世其實有跡可循,早在今年3月,成都就帶頭開放了地攤的管理,在網上流傳的影片中,你可以看見帶著口罩的成都執法人員不光在疫情期間允許當地老百姓擺地攤,街邊的餐廳還可以在外面的人行道上擺上桌椅。而到了5月初,成都更是設置了臨時攤位1595個,流動商區16384個,就這樣硬是幫成都增加了8萬多個就業機會。

成都帶頭創造就業機會

據說就是這樣的數據,才會讓李克強在5月底的兩會公開表揚了這個西部城市如何通過流動攤位解決了大量就業。成都也就順理成章的成了這次地攤經濟帶動就業的典型,隨後大陸各個城市開始紛紛跟進。
大陸中央甚至明確指出在今年的全國文明城市測評指標中不將流動商販列為考核的內容,這也就是說不管你賣什麼,怎麼賣,只要你能帶動就業創造需求刺激消費你就可以開幹,甚至中部某地城管大隊還分配指標拉商販擺攤,這真是十年河東十年河西,要知道以前的城管就是各地攤販的鬼見愁,誰能想象今天的城管竟成了鼓譟你上街擺攤的Sales?

西安發展「地攤經濟」,6月2日,西安市民在臨時攤區購買蔬果。(新華社)
西安發展「地攤經濟」,6月2日,西安市民在臨時攤區購買蔬果。(新華社)

互聯網巨頭的不落人後

這個情況連大陸的互聯網企業也坐不住了。6月2日,京東發布了「星星之火地攤經濟扶持計畫」,從保供貨、助經營、促就業3方面入手,組織了超過500億的品質貨源,為每個小店提供最高10萬元的無息貸款;同時騰訊旗下的微信支付也宣布了面向5000萬小微商家的「全國小店煙火計畫」,在線下線上一體化、福利補貼、商家教育指南、經營保障支持方面輸出了4個全新的數位化政策;拼多多則是上線了「擺攤神器集合頁」,對自主創業的必需品、產地水果等優質貨源進行了專項的補貼,一方面助力了低成本創業,還保證了消費者享受線上逛夜市的樂趣。

地攤經濟子彈還能再飛

我必須說地攤經濟在特殊時期拉動就業刺激消費的本意是好的。但大陸的忽悠成風,難免還是讓這個事情飄到了空中,成了一種虛假的狂歡。大陸網絡上已經有諸如靠擺地攤買了人生第一輛Benz;每天賺一萬,520當天決定買房子這類的文章出現,這種過分渲染的文章,在燒得正旺的地攤經濟火堆中,又加了幾根猛料,這無疑是對大陸地攤經濟的一種捧殺。
果不其然,北京日報和中央電視台等官媒就相繼發表了對地攤經濟不以為然的評論。或許,大陸正在經濟復甦的務實與大國崛起的形象之間難以抉擇,但我還是選擇相信Covid-19正在給聰明的中國人一個證明自己比誰都有能力找到空子擺脫困境繼續掙錢。就讓地攤經濟的子彈隨著Covid-19再飛一下吧,反正疫情封鎖期間除了等待,你能夠做的事情也不多。

(丁學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