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0-30・周刊王報導

2018-10-30・周刊王報導
《泰公開講》劉泰英:產業政策搖擺 廠商受害

上周勞動部公布,目前共有19家廠商、3,490人放無薪假,創近3年來新高。其中以台灣最大汽車製造商、員工高達3,320人的「國瑞汽車」最受矚目,「國瑞」以「因應消化庫存和調節產量」為由,透過勞資協商,同意減少工時,員工領7成薪。

3千多位員工,背後就是3千多個家庭,員工雖仍可領7成薪,但壓力一定很大,尤其是已組成小家庭者,面對物價上漲,薪水卻變少,勢必得縮衣節食,揹負房貸車貸者更不用說。

汽車工業 何去何從

但國瑞員工更關切的可能是,連國瑞如此的大廠都會放無薪假,是真如公司宣稱的季節性調節、消化庫存,還是象徵台灣汽車工業已由盛轉衰?若真不幸被外界言中,政府為爭取加入「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不排除未來大幅調降進口汽車關稅,受影響恐將不只國瑞,台灣汽車工業供應鏈上的所有廠商都可能同受衝擊,甚至還有悲觀者預言,汽車工業恐從台灣消失。

汽車工業向來是傳統產業代表之一,因為組裝一輛車需要上萬個零件,上下游廠商共同組成供應鏈,車商關門,受衝擊者絕不只車廠而已,台灣是否要全力挽留汽車工業,是相當嚴肅的課題。

但令人惋惜的是,市場上有關CPTPP的傳言不斷,政府卻好像將國瑞視為單純的「無薪假」事件,只見勞動部官員出面因應,包括經濟部等部會,也只是講一些「基本面好、政府密切注意」之類的場面話,但「台灣汽車工業何去何從」大議題卻完全未觸及,令人憂心。

討論汽車工業何去何從前,必須先釐清「台灣現在的產業政策究竟是什麼?」我覺得民進黨的產業政策其實很模糊,不知是否受能源政策搖擺不定的影響,外界有印象的只有電子業和生技業。

產業興衰 政府有責

日韓政府早年決定大力扶植汽車產業,都曾提供業者短期補助、甚至關稅保護,但全球化壓力下,補貼及保護政策陸續退場,廠商必須憑實力打入外國市場,畢竟只靠日韓國內市場,養不起耗費資金、競爭激烈的汽車工業。台灣早年也一樣,國內車廠享有政府的保護,雖不斷提高零件自製率,也有車廠前進大陸及其他國家,但起步晚、政府也未像日韓死命力挺,面對競爭很是吃力。

尤其近年電動車崛起,「中亞集團」董事長劉寶祺就因大陸汽車市場龐大,投資設廠做電動車,雖然做得很不錯,但他也常對我表示競爭很激烈。

汽車產業固然重要,但不是每個國家都有汽車產業,像紐西蘭、澳洲就沒有。因此,若台灣汽車產業發展真的陷入瓶頸,政府是否能協助汽車零件廠商轉入其他領域的精密零件領域,或者轉型發展電動車?如果完全沒有,就是失職。雖然產業好壞,廠商要負起多數責任,但不代表政府能作壁上觀,任由廠商自生自滅。台灣未來是否該有汽車產業見仁見智,但歸根究底,政府的產業政策,有責任與義務告訴國人答案。


作者/劉泰英

1936年生,美國康乃爾大學經濟學博士。在李登輝總統時期,以中華開發董事長頭銜,出任國民黨投管會主委,與李前總統關係密切,外界當時也以財經國師、國民黨大掌櫃等稱號稱之。

更多精采內容,詳見最新出刊237期《周刊王》& 2123期《時報周刊》。《時報周刊》與《周刊王》聯姻,一套雙雜誌「旺透價39元」,4大超商和全聯均售。《周刊王》最新237期隨刊附贈「混血辣模 斑比」跨頁性感海報,值得珍藏。雜誌內還附超商折價券,幫您激省521元,粉絲切勿錯過。

想追蹤周刊王最勁爆消息,請進最新臉書:https://www.facebook.com/119wantweekly
想掌握最Fashion、最IN的娛樂流行資訊,請點讚時報周刊粉絲團:https://www.facebook.com/want.c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