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03 陳冠宇

兩岸缺乏互信 學者:「戰略互疑」成未來四年主軸

賴清德總統正式上任,外界關注兩岸關係何去何從。學者指出,兩岸因缺乏互信、認知落差、目標不同所造成的戰略互疑,可能是未來四年的主軸,除了文攻武嚇,大陸也會對台推出相關經濟制裁與法理(法律)鬥爭。此外,兩岸將進入磨合期,但將是「不情願」地開放兩岸民間交流。

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21日舉辦「520後兩岸關係與區域安全展望」座談會,有學者於會上做出前述分析。

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特聘教授王信賢認為,近年兩岸關係混亂,除了雙方沒有互信之外,還有極大的認知落差,甚至在不同的「平行時空」進行對話。他強調,兩岸因沒有互信、認知落差、目標不同所造成的戰略互疑,可能是未來四年的主軸,如果兩岸沒有大突破,要打破此路徑很困難。

王信賢還指出,今日大陸各央媒評論,用詞都較國台辦更加強硬,甚至直接點名賴清德,「好話不再講了」;新華社則批評賴為「麻煩製造者」,且比李登輝、陳水扁、蔡英文更獨,用詞非常重,他認為,北京對賴的定性很難改變,轉圜空間小。

至於未來,王信賢研判,大陸對台施壓政策將持續,各部委可能正在清點「工具箱」,除了文攻武嚇,相關經濟制裁也會推出;針對賴清德對中華民國的詮釋、互不隸屬、國籍法等,大陸也可能進行法理(法律)鬥爭來應對。

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曾偉峯則認為,賴政府在兩岸政策的立場宣示上是打「擦邊球」,擦到北京的底線,只看陸方如何詮釋。他研判,中共已明確對話基礎是國族認同,對台立場是反獨反干涉,但賴的演說顯示雙方沒有交集,因此兩岸關係不會有明顯改善與重啟,沒理由樂觀。

其次,曾偉峯研判,兩岸未來將進入一段磨合期。他解釋,雙方的戰略紅線都已畫定,因此可能出現「不情願」地開放兩岸民間交流。若磨合不成,大陸對台反獨反干涉作為將會擴大。

至於兩岸磨合期何時結束,曾偉峯認為要視美國大選結果而定。他並指出,美國大選後,美台關係相對緊密,大陸在美中台戰略三角中作為「孤雛」角色,可能採取更多分化行動,我方應注意。

你可能還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