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54 李文輝

達巍談布林肯訪中 需抓住總統大選前視窗期穩定中美關係

澎湃新聞26日報導,「布林肯此訪是在兩國元首創造的穩定氛圍下開展工作訪問,既來推進與中國合作,也提出美方的具體關切。」北京清華大學戰略與安全研究中心(CISS)主任、國際關係學系教授達巍表示,盡管近一年來中美高層互動頻繁,但目前只能做到防止關係進一步惡化,距離雙邊關係獲得實質性改善還有不小困難。

疫情結束後,達巍赴美交流頻率增加。今年1月初至3月下旬,他在史丹佛大學擔任訪問學者,與諸多美國大學、智庫學者、政府機構官員、科技企業人員等廣泛交流。同時,也深入美國社會層面,感受政治視閾之外美國社會的方方面面。

4月25日,達巍參加布林肯與中國學者見面活動,他感到「談得挺好的,氣氛也融洽」。

「學界一直都在講應該到美國基層走一走。歸根到底中國要搞清楚幾個問題:美國國情怎樣?未來基本走勢如何?……」在達巍看來,瞭解美國真實的基本面有助於中方的政策制定與決策。

達巍認為,隨著美國大選臨近,上半年這段時間是中美一個穩定的視窗期,但很難說雙邊關係會有多大「進展」。需要抓住這六七個月的時間來穩定關係,不管之後是民主黨還是共和黨候選人當選總統,這都能起到正面的作用。

達巍指出,布林肯這次訪中與去年那次的背景不同。去年訪中時,中美關係正因「偵察氣球」事件陷入冰點,因此當時訪中帶有「破冰」意味,此次訪中更多是延續去年11月中美領導人舊金山會晤精神,包括近期兩國領導人通話確定的雙方延續高層接觸精神,所以這是一次「延續性」而非「開創性」的訪問。

從去年11月至今,中美之間出現穩定與合作的跡象,但在相對穩定的狀態下也有很多新問題出現。而布林肯此次也帶來了一些具體的關注點:一是,近期美國媒體所炒作的中方向俄羅斯提供武器裝備和零組件;葉倫上次訪中提出的「產能過剩」問題。美方是否會推出新的關稅措施也值得關注。台灣問題也是主要關注點之一。

可以看出,美方帶了他們的關切(concern)來到中國。與此同時,中方當然有自己的關切,也會向美方提出出來。對美方對關切,中方又是否會採取行動、作出回應,又是另一個層面問題。

達巍稱,區別於一般層級的官員,葉倫、布林肯等人作為美國政府的高級官員,如果訪中期間只是談一些問題就走,會給人一種雙邊關係非常緊繃的感覺。而增加一些輕鬆、多樣的安排,會讓訪問顯得比較正式,也讓中美關係中內容更加豐富。

所以,這些美方高級官員也是希望通過這些行程上的設計,來淡化那種緊繃繃的官方會見氣氛,表現出希望從多角度接觸、瞭解中國的意願,至少這也是他們對外傳遞的一個政治信號。

達巍指出,目前中美官方層面的幾個進展值得重視。一是中美兩軍在加強互動,4月16日晚兩國防長通話,這是中美防長自2022年11月以來的首次通話。實際上,此前兩軍的工作層級已有過幾次交流,包括4月初舉行的中美兩軍海上軍事安全磋商機制工作小組會議。未來兩國防長或還會有見面的機會。

二是,中美金融工作組和經濟工作組在持續推進交流中,已分別舉行過四次會議。此外,雙方應該很快會在人工智慧(AI)領域展開官方交流,這個比較重要。

此外,中美雙方執法合作取得了不小進展。雙方在禁毒合作上有務實成果,這對於美國國內控制毒品氾濫、拜登政府緩和國內矛盾都有好處。未來中美執法合作還可能向其他方向擴展。

達巍:美國最早的對中「接觸」(engagement)戰略和最近中美高層恢復「接觸」內涵完全不同。現在兩國的接觸只是「contact」,或者是美方經常說的「communication」就是大家見面聊聊、會談,指的是「接觸」這個動作,這有助於雙方減少誤判,也確實起到了作用。

而之前的「engagement」是一種戰略,核心是通過和中國交往,把中國拉到西方的國際體系中去,並塑造中國的發展方向。這一套組合性戰略背後有政治目的,簡單來說就是希望中國變得更像美國。

達巍強調,對於中美「關係改善」,最重要的是雙方改變過去的一些政策或做法,從而引起雙邊關係朝正向發展,這才稱得上改善。當前,中美雙方只是為了防止關係變壞,但雙邊關係並沒有發生方向性變化。

至於衡量關係改善的面向,最重要的是經貿和技術領域,比如美國是否能取消某些制裁或者縮短實體清單,以及能否改變在台灣問題上的消極言行,這些是中方最關心的問題。同樣重要的是,還要考慮如何能才讓中美兩國民眾和菁英對對方產生更多正面看法,不要那麼負面。

你可能還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