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8-21・中時-綜合報導

2019-08-21・中時-綜合報導
清朝古契書 見證下南洋移民歷史

圖為古契書的文字記載,反映當年養蚵文化與海上治安狀況。(李金生)
圖為古契書的文字記載,反映當年養蚵文化與海上治安狀況。(李金生)

金門金城鎮公所清潔隊在回收再生資源中,發現一堆從清乾隆53年(1788)以迄民國13年(1924),時間跨距長達136年的典當、買賣古契書。當地文史工作者林金榮鑑定它們反映當時社會經濟、海上治安,也與下南洋移民潮,金門僑鄉的出現有關。鎮長李誠智20日會勘,決定與文資單位研議妥善保存。

金城鎮清潔隊日前在縣立體育館收集再生資源,在運回庵前資源中心整理時,隊員許志行發現46件用小楷書寫,保存完整的清朝古契書,分別是乾隆4件、嘉慶3件、咸豐7件、道光6件、光緒21件、宣統1件、民國4件,破碎文書數紙。

文史工作者林金榮鑑定結果,發現這些古契書均是未經官方見證,只有代書人、見證中人和當事雙方具名的「白契」,即是白紙寫黑字的民間契書,種類則有土地和做為早年地方重要經濟來源的蚵埕典當、買賣,也就是老一輩鄉親口中的「蚵嘟契」。

林金榮指出,乾隆是清朝國力由盛轉衰,導致社會動盪不安的重要年代。這些古契書也反映當時生活困難,只得典當或出賣祖產,換取生活資源的社會經濟力,同時也為清季以迄民初,先民渡海下南洋謀生的移民潮,讓金門成為大海西的僑鄉,提供歷史連結的大時代見證。

其中,也可看到書寫當事人的財產來源是由抽鬮而來,也反映早期的「鬮書」是分析家產的重要民間文物;另也有記載訂契後,若蚵石遭外地「賊船」偷載而去,也各無異言的約定,同樣呈現當年海上常有打劫,海氛不靖的狀況。

另外,這些古契書也有英銀、洋元、鷹元、大銀、制錢和銅元、銀角,不同年代做為貨幣估價的算法,同樣說明金門做為島嶼社會,在大時代浪潮中,因為先民出外謀生,與外面大世界接連的軌跡。

(中國時報/李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