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5-24・中時-專題報導

2018-05-24・中時-專題報導
沒有聲音的聲音 更要傾聽

沒有聲音的聲音 更要傾聽

游宜恆(30歲,宜蘭縣冬山鄉選區議員參選人)
游宜恆(30歲,宜蘭縣冬山鄉選區議員參選人)

現在民眾對藍綠的看法都趨向一致,感到痛心與失望,綠色執政雖然強調改革,我認為改革是一定要做的,但卻與民心悖離,如一例一休、年金改革…等,都沒有多傾聽民眾的聲音。在野的藍色聲勢不足,無法與執政黨抗衡,連要在藍綠之間找到個平衡點都做不到,如今,不少鄉親對沒有顏色的參選人產生好感,現在真的不是藍綠惡鬥的時刻,盼望做任何事不要先考量顏色。我認為,沒有聲音的聲音,才是最大的聲音。

(圖文:李忠一)

 

 

政見訴求 數字取代口號

謝奇穎(47歲,服務業)
謝奇穎(47歲,服務業)

台灣政治人物常常用口號式、激情式的方式提出政見,我覺得政見訴求若能轉化為量化數字,這本身就可以超越藍綠,像是國民所得、經濟成長率、用電備載率等,請提出具體數字。當然,不是誰執政就可以解決問題,但選民會記得政見訴求,選舉支票也是政黨的包袱,數字會說話,至少就可以讓民眾檢驗。
完全跳脫藍綠並不容易,要有民眾支持,政見以量化式的數字取代口號式、激情式政見,相信選民能分辨誰會做事。

(圖文:譚宇哲)

 

政客染色 人民悲哀

張強(76歲、廣播人)
張強(76歲、廣播人)

「中華民國在台灣」,曾有一段時間被人喊著,但是又有很多人不認同,這些人要把中華民國4個字去掉,改成台灣,喊一段時間了,大家還是用中華民國身分證,台灣仍然沒有國。政府部門,上至中央、下至地方,許多官員不認同中華民國,卻照領中華民國政府的俸祿,人格分裂?選舉,造成現在的台灣人民不知所措,各色各有論調,為了選票,激發出一個共同騙票的「餌」,內容是「要拋開顏色,創造人民的幸福」,結果是空的。台灣的人民悲哀、好騙,顏色是被政客「染」成的。

(圖文:陳慶居)

 

 

請政府正視空汙缺電危機

謝明芳(68歲,退休人士)
謝明芳(68歲,退休人士)

1945年台灣光復後,國民黨找來孫運璿,一手規畫從修復水力發電廠到興建四座核能發電廠的台灣電力發展政策,促成了台灣工商業的迅速發展。誰料當年在野的民進黨,用盡各種方式阻擋核四廠的興建,好不容易核四建好了,還是被封存,取代的是造成空氣嚴重汙染,甚至危及民眾生命安全的火力發電廠。台灣今年夏天即經面臨嚴苛的缺電危機,執政的民進黨卻還在高喊2025年要成為無核家園,不怕台灣再發生大停電嗎?難道各個政黨還要再鬥下去嗎?

(圖文:馮惠宜)

 

不管藍綠 肚子吃飽卡實在

陳崇榮(41歲,千葉興業負責人)
陳崇榮(41歲,千葉興業負責人)

開設機車零組件工廠已經有20年時間,坦白說,明顯感受近年來投資環境一路走下坡,不管是藍綠哪個政黨執政,對產業界的奧援有限,像機車改裝部品產業,業者爭取10多年修改法令仍然卡關,無法與世界接軌,撐不下去的關門大吉,不然就是轉往大陸、東南亞發展,技術、人才都外流,經濟沒有起色,能力再好沒有舞台發揮也是枉然,治國口號聽多都麻痺了,執政者能夠讓景氣提升經濟好轉,民眾收入能增加,肚子吃飽比較實際。

(圖文:莊曜聰)

 

 

低投票率 給政客一點警惕

 陳維鈞(34歲,公關公司總監)

陳維鈞(34歲,公關公司總監)

台灣長年在選舉,每次到了選舉時候,都會出現政治人物為了拚選票而互相攻擊,也比較能夠博得媒體版面,如果只是單純提出政見,提如何發展建設,不但能見度低,也難獲得媒體青睞,這是台灣選舉文化非常無奈的地方。我認為,如果台灣的選舉投票數都很低迷,也未必不好,這代表誰選上,人民都已經無感,不願意走出來投票,可以給政治人物警惕,百姓對台灣政治已經非常失望,因此製造低投票率,或許能讓台灣的選舉文化有不同的面貌。

(圖文:林雅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