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婆婆的內心色彩繽紛,但我不知道如何讓她表達」。黃克蕙的婆婆是一名失智症患者,年輕時喜歡跳舞、音樂、研究色彩和穿著,雖有自己的一套想法,罹病後卻鮮少表現出來。對失智者而言,語言功能會隨病情演變而式微,若有適當的方式介入,可協助他們表達情緒、想法,提升與社會的連結。
84歲的廖玉照,昨日抹著紅唇參與「勿忘我 長者藝術團體創作展」開幕活動,舉手投足都散發出優雅氣質。家人黃克蕙透露,婆婆一確診時,失智症就已達重度,但為人仍相當活潑、開朗,最愛的顏色是藍色。
從年輕時就相當重視形象的廖玉照,在天主教失智老人基金會的鼓勵下,把自己描繪成身穿藍衣,臉上帶著粉色腮紅,抹著紅唇的女性。雖然婆婆難以用語言表達,但家屬仍然藉著畫作,看見了她對自我要求的投射。
林口長庚醫院失智症中心主任徐文俊表示,失智者的語言功能會隨病情進展而變弱。最典型的表達問題,多出現在中度失智以後。此時,患者常見文法不通、用詞不正確的狀況,因溝通上有障礙,與親友間產生誤解或衝突的比率較高。若因表達困難,對外的連結變少,病情也會跟著受影響。
徐文俊表示,畫畫是其中一種表達自己方式,家屬可透過觀察患者的用色、題材等,拼湊出他們想傳遞的訊息。另一方面,畫畫也是活動的一種,只要患者願意動筆,對失能的延緩也有幫助。
然而協助失智症患者表達自己,並不只有畫畫一種方式,徐文俊表示,每個人擅長的表達方式不一,家屬應依多嘗試、觀察後,再做選擇。除了畫畫,家屬也可帶著失智症患者彈琴、唱歌、做手工藝、插花、做園藝等,保持患者與社會的連結。
(中國時報/林周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