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2-19・中時-綜合報導

2018-12-19・中時-綜合報導
溼地消失中 華江雁鴨公園小水鴨暴減

華江雁鴨自然公園溼地因陸域化嚴重,導致小水鴨數量急遽減少,北市動保處指出,每年均在棲地執行復育工程,盡量使陸域化狀況緩和,今年已完成野雁保護區核心區浚挖工程,浚挖面積約7000平方公尺,並將展開整體環境維護工程,伐除高莖草及翻土,預計營造棲地面積約5318平方公尺,希望藉此增加泥灘地底棲生物,提供小水鴨等水鳥棲息及覓食環境,吸引更多候鳥停留。

華江雁鴨自然公園占地28公頃,以生態保育為經營主體。範圍內設置解說教育設施、棲地復育及植生綠化。(取自台北市動保處網址)
華江雁鴨自然公園占地28公頃,以生態保育為經營主體。範圍內設置解說教育設施、棲地復育及植生綠化。(取自台北市動保處網址)

動保處表示,華江橋下的灘地為大漢溪與新店溪交滙口,是淡水河的源頭,廣大的沙洲濕地含有大量的有機質與腐質物,許多魚蝦與貝類在此生長,成為鳥類覓食理想的場所。每到秋冬交替的季節,候鳥南遷避冬的時候,這裡就成為冬候鳥的棲地,尤以雁鴨科種類最多,獲國際鳥盟認定為「重要野鳥棲地」之一。

依台北市野鳥學會進行鳥類監測調查顯示,華江地區最多曾出小水鴨、綠頭鴨、花嘴鴨、尖尾鴨等難得的4種雁鴨同時齊聚,其餘候鳥如蒼鷺、大白鷺、中白鷺、高蹺鴴等也有出現紀錄。

為維護野雁保護區生態環境與華江雁鴨自然公園環境衛生,動保處除於公園內宣導並加強巡查不要餵食流浪及野生動物外,並於今年10月25日公告,違者將依北市公園管理自治條例第17條規定,處以1200元以上6000元以下罰鍰。

動保處呼籲民眾切勿在華江橋周邊河濱公園餵食動物,一來可避免河濱公園內流浪犬群聚,二來保護珍稀野禽棲地不受干擾,打造生態、生活雙贏的河濱環境。

動保處也說明,小水鴨繁殖於西伯利亞地區,度冬區域涵蓋日本、韓國、大陸黃河及長江流域、台灣、中南半島、印度、孟加拉地區等濕地環境,然依據台灣及香港等調查資料顯示,兩地小水鴨皆呈現下降趨勢,可能原因包含溼地開發、汙染增加、獵捕威脅、乾旱頻率增加、海平面上升、北極苔原棲地減少等,小水鴨數量減少實為全球化變化趨勢。

同時,華江地區因位於大漢溪及新店溪匯流處,其陸域化問題也與上游水土保持及河川疏浚情形息息相關,為能妥善解決華江溼地陸域化問題,動保處將再與相關單位研議解決方案,以永續維護華江溼地的生態環境。

(中國時報/張立勳)

你可能還想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