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宰族是埔里多元族群中的一支,語言仍在耆老間傳唱,愛蘭國小四年級主題課多元學習,邀請耆老帶來悠揚的古調,愛蘭國小從107學年度起首度融入巴宰族文化課程,之後計畫以愛蘭台地所在的「船山文化」規劃學程,每周至少規劃1至2節課傳授巴宰語,相當受到孩子歡迎。
巴宰族是平埔族群的一支,原居苗栗鯉魚潭地區,在數百年前的族群大遷徙中來到埔里愛蘭台地,迄今除了定期舉辦牽田走鏢的傳統新年外,巴宰族也長期從事文化和族語復振,曾多次獲得教育部原住民族文學獎,參與愛蘭國小族語教學的巴宰族長老潘英傑、潘文輝與潘美珠,依靠兒時記憶苦力自學,保存語言文化不遺餘力。
除了請耆老傳授族語課程外,愛蘭國小也透過暨大人文學院USR大學社會責任辦公室、水沙連人社中心的媒合,這學期導入巴宰文化課程,先請各年級填寫需求單,由學生選擇想要上哪一種課程,內容包括番婆鬼繪本故事、長老講古、傳統料理阿拉粿等等,巴宰協會的長老與孩子們近距離互動,在地的家長發現孩子竟然唱著祖輩的歌謠,都十分地驚奇,認為課程安排相當有意義。
愛蘭國小校長黃文生表示,樂見教學與在地部落組織合作,鄉土教育要從身邊的在地文化開始,文化傳承要從語言開始,雖然愛蘭的學生來自四面八方,有些並非平埔族,學校仍鼓勵同學親近多元文化,愛蘭國小是十二年課綱前導學校,更有責任讓孩子能夠從所處的這塊土地上,探索獨特歷史文化,熱愛自己的故鄉。
(中國時報/廖肇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