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5-02・中時-綜合報導

2019-05-02・中時-綜合報導
電影街、紅包場、文創基地 西門町總有自己的「潮」

西門町,對每一個世代而言,都有著不同回憶;從電影戲院蓬勃發展、紅包場遍地開花、來來百貨稱霸全台,後來成為台北「原宿」哈日聖殿,現在是國際觀光背包客必訪之地。雖然曾經遭遇些許低潮,但西門町始終代表著年青與潮流的最前線。

1978年的農曆新年,西門町武昌街的電影街人潮洶湧,擠滿了準備看電影的民眾。(本報資料照片)
1978年的農曆新年,西門町武昌街的電影街人潮洶湧,擠滿了準備看電影的民眾。(本報資料照片)

從日治時代開始,西門町就是台北著名的「電影街」,一直到現在,首輪戲院還是門庭若市;在當年電影還最主要娛樂來源的年代,電影院一家接著一家開,僅武昌街二段就連開了幾十家戲院,滿街的手繪電影廣告及小吃攤販,是當年西門町給人最直接的印象,繽紛的街景和現在極簡的大樓外觀形成強烈對比。

紅包場則起源於50年代,模仿上海歌廳兼融台灣特色的歌廳形式,分布在漢口街、西寧南路、武昌街上,主要客群多是大陸來台的軍官軍眷,雖然一開始並無「紅包場」的稱呼,但因為不少聽眾直接拿紅包「抖內」給喜愛的歌手,漸漸才有了這個名詞。早期紅包場演唱的,多半是老上海流行歌曲,聽眾也屬於年紀較長的老兵,為了吸引客人,歌廳會為歌手取名「小周璇」、「小白光」等藝名,而這些歌手也會刻意模彷當時歌手的演唱方法。隨著時代演變,曲目轉為台灣、香港等地的流行歌曲,像《意難忘》、《月亮代表我的心》等。現在因老一輩逐漸逝去,西門町紅包場只剩漢中街一家,為了讓演出內容更豐富,還會不時引進俄羅斯舞團吸引客人。

1989年西門町的歌舞廳,火辣的演出海報在當年總能吸引來往遊客的目光。((本報資料照片)
1989年西門町的歌舞廳,火辣的演出海報在當年總能吸引來往遊客的目光。((本報資料照片)

到了7、80年代,西門町成為「潮」字的代表地。當年的小朋友若能到萬年大樓或獅子林廣場逛逛、買個小玩具,就會是最驕傲的回憶,其中多家日文雜誌、唱片及服飾專賣店,更是「哈日族」的聖殿;當時中南部的親友來台北,若說沒去過西門町,那就像沒來過台北一樣。後來隨著商圈轉移,當年全台最大的來來百貨轉租給連鎖書店及旅館,雖然還是不少潮牌衣物的集散地,但卻沒有早年那樣光鮮亮麗唯我獨尊了。

在日治時期被稱為「八角堂」的紅樓,一直是西門町的入口意像,光復後因為紅磚外觀並放映電影,被稱「紅樓戲院」或「紅樓」,不過受限於空間與聲光設備老舊,逐漸淪為二輪電影院,一度還以播放色情電影著稱。經文化團體關注,政府將西門紅樓收回加以整修並列入三級古蹟,在與十字建築等公共空間共同完成整建後,終於脫胎換骨。如今常有藝人簽唱會或專輯發表會在紅樓舉辦,周邊商家也轉型為文創中心,近內江街一側更發展成世界知名的同志酒吧區。

曾經代表台北最繁華的娛樂流行聖地,受到台北市向東發展的趨勢,西門商圈經歷中衰幾度式微;但隨著捷運板南線通車、中華路林蔭大道闢建以及西門特色商圈重建,使得西門商圈進入新階段復甦,並成青少年次文化代表,加上曾有過過的昔日風華,西門町也再重新發光發熱。

(中國時報/陳君瑋)

更多精彩FUN映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