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人余光中曾為西螺大橋寫過詩「矗然,鋼的靈魂醒著,嚴肅的靜鏗鏘著。西螺平原的海風猛撼著這座力的圖案,美的網…」西螺大橋橫跨濁水溪超過一甲子,曾是遠東第一長橋的她,即使從記錄退位,仍是台灣巨星級地標,陪伴濁水溪日出日落。
西螺大橋位於雲林縣西螺鎮與彰化縣溪州鄉之間,1952年完工時,是當時全台灣最長的橋樑,是僅次於美國舊金山金門大橋的世界第二大橋,被譽為「遠東第一大橋」。
在西螺大橋完成前,跨越濁水溪下游的陸橋僅有台鐵縱貫線鐵路濁水溪橋1座,1937年日據時代發包興建濁水溪大橋,只建了橋墩,32座橋墩在1941年完成,因戰爭鋼材被挪為他用之故中止建設,光復後,在美援下於1952年再度開工,1953年1月28日正式通車,力與美結合的紅橋印象,從此刻印在民眾心中。
西螺大橋建於濁水溪下游流域最窄處,橋身1939.03公尺,橋面寬7.32公尺,以鋼鐵桁架做為梁;矗立在河中一甲子,歷經20多次油漆,鋼骨仍處出現鏽蝕,2012年整座翻修。
2004年雲林縣政府把西螺大橋登錄為歷史建築,西螺大橋轉型為觀光大橋,每年農曆3月大甲鎮瀾宮媽祖遶境必經西螺大橋,是一年裡面最適合徒步的時刻。
西螺鎮公所近年積極開拓西螺大橋的觀光資源,高灘地上有自行車車道、棒壘球場、綠草皮,成了放風箏、跑馬拉松的熱門景點,雲林縣府連續3年元旦在西螺大橋上舉辦迎日出,在橋上等候晨曦緩緩甦醒,看著濁水溪川流不息,會湧起「逝者如斯,不捨晝夜」一股與孔子相同的感動與激動。
(中國時報/周麗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