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1-30・中時-專題報導

2020-01-30・中時-專題報導
循環經濟就是未來 台灣應搶得先機

研院副院長、循環經濟策略辦公室主任彭裕民以公益廣告為例說明,藉由前人把彩色筆用完,後一輩只剩單調黑色可用,凸顯地球石油、稀土、貴金屬等200年用完,未來幾代陷入沒有資源可用窘境。循環經濟是和未來對話,和大自然對話,做得好就不會有汙染。

彭裕民指出,工研院材料化工所邀請歐洲、日本、國內專家研討限塑相關技術,感覺「這件事已經迫在眉睫。」

歐盟2021年起 禁止塑膠吸管

歐盟自2021年起全面禁止吸管、餐具和棉花棒等一次性塑膠製品。彭裕民表示,歐洲在循環經濟上走在領先地位。當要求整個環境認真看,就會有很多創新在裡面。

彭裕民表示,台灣年輕人在循環經濟領域很有想法。有個年輕人找了2、3個人合夥,專門在馬拉松比賽出租茶杯。熬了9年終於快要損益平衡,環境可以接受了。不過,這只能算是「薄創新」,一種服務模式創新;「厚創新」才是進入深水區,需要更高技術,需要更複雜的產業鏈。

工研院「易拆解太陽光電模組循環新設計」,太陽能模組未來除役後,能完整抽取高純度銀、矽晶片與玻璃板,大大提高太陽能循環利用價值。(工研院提供)
工研院「易拆解太陽光電模組循環新設計」,太陽能模組未來除役後,能完整抽取高純度銀、矽晶片與玻璃板,大大提高太陽能循環利用價值。(工研院提供)

太陽能模組資源化 搶得先機

彭裕民表示,工研院首創全球唯一「廢液晶回收處理再利用」技術。把以前奇美、群創堆在倉庫的不良面板拿去純化,去掉雜質,再拿回去使用。液晶回收使用幫產業省下150億到200億,目前整套設備也輸出給美國。

政府全力發展綠能,太陽能板使用壽命約20至30年,必須及早因應回收的問題。彭表示,工研院研發「太陽能模組資源化科技」,將老舊太陽能板回收再利用。此外,太陽電池1GW材料要30億台幣,工研院現在有技術,可把

台電彰濱太陽光電場,全區使用超過30萬片的高效率太陽能板。(台電提供)
台電彰濱太陽光電場,全區使用超過30萬片的高效率太陽能板。(台電提供)

太陽能材料分離出來,玻璃歸玻璃、矽歸矽,30億台幣能回收到7到8成,約20億。但是要進入循環經濟,遇到政策面問題。

 

「煩惱的就是政策誘因問題」彭裕民表示,環保署赴歐盟遊說,讓歐盟知道台灣有這個新技術,鼓勵大家使用新技術,如果歐盟法規提早2到3年實施,如此我們就有先機。

他強調,歐盟積極鼓勵循環經濟,如果台灣企業繼續走線性經濟模式,競爭力會大幅下降,因為歐盟或品牌廠商會要求,如果不供應循環經濟產品,他們就會轉向跟別人買。

彭裕民認為,如果可以自己設計全回收模式,材料是自己的,價值鏈就會留在自己手上。「台灣可以掌握這機會,把某些供應鏈變成循環經濟生態鏈,重點是要跟國際連結。」從理念回到經濟面,他直指,循環經濟會變成一個隱形技術障礙,台灣應搶得先機。

日本減法顧老 另類循環經濟

台灣預估在2026年將邁入「超高齡社會」,銀髮照護是一大挑戰。彭裕民曾赴日本千葉浦安市參訪老人照護中心,對「減法照護」有很深感觸。他指出,有一家照護中心設計180公尺長PU跑道,老人家飯後出來散步,有的拄著拐杖。日本人喜歡泡澡,院方設計3、4種不同輪椅,讓老人可以自己使力進澡盆。

彭裕民表示,老人如太早躺下來就需要人照顧,就要醫療,就會使用社會資源。日本這套「減法照顧」,盡量讓老人自己行動,甚至設計點數做為獎勵。

他說,院方刻意安排老人導覽,有一位長者會表演魔術、打鼓,他最初有憂鬱症,行動力也不好,後來憂鬱症沒了,擔任導覽員之後更有成就感,現在可以去照顧別人。如果大家互相幫忙,減少社會資源浪費,這也是一種「循環經濟」。

(中國時報/王玉樹)

減碳抗氧化 糞土變黃金

檸檬皮渣成牛飼料 葡萄藤變抗菌包裝

 研院把檸檬皮渣廢渣化身成病蟲害防治材料、防蚊液、洗髮精等。(工研院提供)

研院把檸檬皮渣廢渣化身成病蟲害防治材料、防蚊液、洗髮精等。(工研院提供)

循環經濟把糞土變黃金。工研院研發把檸檬皮渣處理成牛的飼料,讓牛減少吃牧草,減少排放甲烷氣體。另與歐洲合作,把葡萄藤開發成具抗氧化劑的生質塑膠容器,用來包肉可延長保存期限。工研院副院長彭裕民說,這就是資源的善用,是跟地球的對話。

工研院與屏東永大食品合作,利用技術將其產生的檸檬皮廢渣化身成病蟲害防治材料、防蚊液、洗髮精等。彭裕民表示,檸檬皮渣可以處理成餵給牛吃的飼料,裡面有維他命C,但要調到牛肯吃有一點複雜。如果成功,對牛好,又可減少牧草消耗。「全球有太多檸檬汁的工廠,我們可以拓展到全世界。」

此外,工研院參與歐盟的EU2020專案計畫,找了生質材料產業聯盟共同參加,將歐洲的葡萄藤透過生產加工,變身成生質塑膠容器,讓含天然氧化劑的葡萄藤,可拿來當肉類防腐劑。

彭裕民說,台灣生質塑膠習慣拿去做鞋子、衣服包裝、電腦殼,可是參加歐洲計劃,發現它們準備把生質塑膠拿去做為化妝品、肉類、藥品的包裝材料。

他說明,目前超市冰箱使用保鮮膜封存,但殺豬肉的刀可能有細菌,我們從植物萃取來的天然抗氧化劑如放在保鮮膜或容器包裝裡面,就可以滅菌。

現在工研院結合生醫所、材料化工所研發的生質材料包裝容器,裡面會有指示劑告訴你保鮮期。

一般菌體生長到10的6次方,食材開始腐爛不能吃,如指示劑可顯示10的3次方,那店家就可以知道肉品只能放5天就會腐敗,因此就可以提前促銷。

彭裕民說,天然抗氧化劑殺菌,可以讓食物的保護期間延長30%至50%,本來可放10天變成到2個星期。這也是循環經濟。因為增加食材的賞味期,不用殺那麼多豬那麼多牛,不用吃那麼多牧草,就不會產生那麼多沼氣,就是資源的善用。

(中國時報/王玉樹)

前瞻規畫 協助產業克服問題

循環戰鬥團隊 策略接地氣

工研院副院長彭裕明在工研院一待32年,兼任循環經濟策略辦公室主任1年4個月,在下屬眼中是個「好爸爸」長官。他平時給予大家方向指導,但又尊重大家,給予同仁自由揮灑空間,讓這個任務編組的組織氣氛良好。

工研院循環經濟策略辦公室是目前國內循環經濟策略藍圖規畫者,需具有高度前瞻性,由工研院綠能、材化、機械,以及生醫、國際產科所派員兼任,成員約10多位,都是各所正副主管以及相關專長員工,因此具備一定戰鬥力。未來這個辦公室也會納入紡研所、塑膠中心等單位就議題運作。

目前這個任務編組每2周開一次會,分別盤點塑膠、紡織、PCB(印刷電路板)、水資源循環產業等,規畫相關執行工作,例如收集相關法規,討論如何提高產業競爭力。

曾擔任工研院材料與化工研究所所長的彭裕民,在開會討論時,指示大方向、拋出議題,不干預細節。

他對海洋廢棄物議題頗關注,希望大家找到快速把廢棄物切割分類,以及快速聚集在一起的方式。

由於個性和善,彭裕民成為同仁眼中的「好爸爸」,能協助大家工作方向又給予信任尊重。

循環經濟策略辦公室除了策略規畫,未來還得協助產業克服產品法規問題、亞太循環經濟論壇推廣等,彭裕民也提醒辦公室推動循環經濟策略要能「接地氣」,了解第一線需求。

(中國時報/王玉樹)

你可能還想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