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0-18・Array

2024-10-18・Array
社評/拚經濟射三箭 慎防內捲競爭

 大陸振興經濟政策組合拳,一拳接著一拳,財政部繼央行降息、降準釋出4.5兆資金後發布一籃子增量政策,包括支持地方政府化解債務風險、支持國有大型商業銀行補充資本、支持推動房地產市場止跌回穩、加大對重點群體的支持保障力道等四大措施,全力穩增長、擴內需、化風險。

大力化債 恢復市場信心

 在支持地方化解政府債務風險部分,擬一次性增加較大規模債務限額,置換地方政府存量隱性債務,這將是近年化債力道最大措施。財政部並未公布具體數字,但依照財政部長說法,2023年地方債置換規模約2.2兆人民幣,代表接下來每年置換規模將不會在這個數字之下。而若把時間拉長,以2014年到2018年置換規模來做比較,意味到2028年底為止,新一輪置換規模至少會在14兆人民幣以上。

 這樣的化債力道不可謂不大,背後也透露中央對地方政府債務,尤其是不計入政府法定債務的隱性負債,已無法忍受其繼續惡化。根據摩根大通估算,截至2023年底,大陸地方政府隱性債務(主要是城投債)約為60.4兆人民幣,占GDP比重約48%,10年前(2013年)不過僅30%。顯示近年來即使大陸持續推動地方化債工作,中央也進一步縮緊地方城投平台融資政策,但仍無法有效降低地方隱性債務壓力,難怪財政部動作如此之大。

 對外界來說,大陸財政部這個舉動,除了想化解地方債務風險外,更重要是對市場釋出訊號,宣示大陸拚經濟的決心與魄力。從9月底人行啟動一系列貨幣寬鬆與金融創新方案,如降準降息與創設「證券、基金、保險公司互換便利(SFISF)」等,這禮拜發改委、財政部輪番上陣,提出相關結構改革與財政發力措施,如此密集又高強度的政策宣示,足見北京集中力量辦大事的決心。

 從恢復市場信心角度來看,北京的大動作不失為好的策略,也有機會起到一定作用。因為這波大陸經濟最大問題是市場信心不足,無論消費、投資或房市等方面都是如此。因此,若想讓經濟擺脫短期泥沼,首要之務當然是恢復市場信心。透過政策宣示展現政府決心,可以發揮決定性作用。不過,最終實際成效如何?能否扭轉中長期經濟下行趨勢?還是得看後續政策執行力與具體落實情況。

內捲擴大 斲傷政策美意

 除此之外,由於這波大規模救市行動,範圍涵蓋金融、財政與改革等三大面向,施政措施也琳瑯滿目,幾乎面面俱到、無所不包,代表釋出之資源將會相當可觀。但資源並非無窮,如何妥善分配有限資源,讓金融活水、財政寬鬆與結構性改革這三箭,能夠偕同發力,同時避免各地方政府或企業為搶資源上演「內捲式」競爭大戰,加劇重複投資及產能過剩現象,是不能輕忽的重要課題。

 過去,這樣的問題不是沒發生過。譬如改革初期,為全面提升出口並帶動經濟,大陸採行「外貿承包經營責任制」,將權力下放外貿企業,但因資源分配不均,對不同地區與企業,規定不同承包基數、補貼標準及外匯留成比例,結果最終演變成對內搶購大戰、對外削價競爭的爛戲,連帶也使得政策美意大打折扣。現在,當北京決定大幅放水、刺激經濟,內捲式競爭問題會不會死灰復燃?

 對企業而言,內捲代表削價競爭、低利潤,進而造成生產力或技術創新能力衰退問題。一旦更多企業加入內捲行列,產業將陷入惡性循環。大陸正處於經濟與產業結構轉型的關鍵時刻,想要成功跨過這個門檻,進而驅動經濟成長,勢必加速提升企業技術創新能力或總要素生產力(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TFP),也就是習近平口中的新質生產力,然而,內捲愈嚴重代表目標愈難達成。

 北京射出金融、財政與改革三箭,展現拚經濟的決心與魄力,須思考如何有效分配資源、提高總要素生產力、化解內捲問題危機。唯有如此,方能真正扭轉經濟長期向好。(旺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