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2-14・中時-專題報導

2020-02-14・中時-專題報導
大師隈研吾傑作 東奧競技場只吹自然風

京奧運即將登場,眾所矚目的活動主場館「新國立競技場」,出自日本建築大師隈研吾之手,談起這座被視為東京建設工程中最重要的新建築,他強調,場館不使用機械空調,館內外空氣流動宛如「自然的風」吹拂,並大量使用天然木材,維持一貫的設計風格,以建築開啟自然與人文的對話。

關切暖化危機 大量用木材

隈研吾近日訪台,並接受《中國時報》專訪,下為訪談摘要。

問:氣候變遷是當今各國面臨最迫切的危機,身為建築師,您如何讓自己設計的建築因應氣候變遷?

答:氣候暖化問題嚴重,我希望透過建築設計,表達環保與崇尚自然想法,這也是為什麼我大量選用木材。

使用木頭的材質可以減少二氧化碳排放,我在全球各地的建築設計上,都大量使用當地木材,就是希望能抵抗氣候暖化,我的設計都盡量不要用到機械空調,就像在2020年東京奧運的「新國立競技場」,以木材設計打造出馬賽克狀的結構,就是希望透過建築,能讓「自然的風」吹拂到場館內。

問:談談您最滿意作品。

答:我所有的作品都像自己的孩子,這樣回答,也代表我很喜歡每個作品,就像現階段剛完成的「新國立競技場」,在設計的挑戰上,就是要如何在這麼大的體積下,打造一個空間,符合貼近民眾生活,這是比較不容易的事情。

問:您認為建築師的社會責任為何?

答:社會大眾普遍認為,打造建築物會破壞環境,並且浪費人民與國家的稅金,但對建築師來講,這樣的說法太嚴苛。

盼透過好設計 讓環境變優

談到社會責任,倒不如談談如何是一個好的建築師。我認為好的建築師,他與團隊的設計,不只要能改善環境,還要讓環境變得更好,這也是我力求透過建築設計,表達自然與人文對話的原因。

問:您的建築設計標榜「負建築」精神,也就是喜歡木材、宣紙與石頭等天然素材作為建材,也追求「貼近地面」的建築,其意義與價值?

答:「負建築」的意義是環境一旦超過負擔,就會造成麻煩。我很重視人與人的關係,木質等天然建材是有溫度的,所以我不喜歡水泥建物,但20世紀的建物大多以鋼筋水泥為建材,環境變成輸家,這是時代的特色。但是到了21世紀卻是「負建築」的時代,現代人開始重視環保,我把這個潮流,將自然與建築相互融合,並且將環境建築物高度降低,大量使用當地建材,就是我力推「負建築」的作法與原因。

星巴克洄瀾門市 貨櫃屋吸睛

問:台灣有許多您的作品,花蓮星巴克洄瀾門市為何以貨櫃屋為素材?

答:花蓮是個依山傍海的城市,環境優美,在這裡從事建築設計,努力要做到環境不被破壞,雖然我在這裡使用的素材是貨櫃,成本不高,但就是希望利用唾手可得的建材,創造一個舒適空間,這個做法確實有別於我一般的設計,採用貨櫃,的確是個很成功的實驗性案例。

問:比較台灣與日本的環境,有哪些特色?環境是否影響您的建築設計?

答:台灣的氣候比日本溫暖,台灣有火山與溫泉,地理環境與日本相似,再加上都是海島,造就台灣人與日本人在性格上,非常相似,我在打造台灣建築作品上,會將這個觀察融入,放在我的作品裡。

問:台日在建築設計與教育方面,有哪些不同?如何截長補短?

答:在我的事務所裡,有職員是台灣年輕人,我也時常與台灣的大學交流。現在日本年輕人最大的問題,就是不喜歡走出舒適圈,出國求學與就業意願低,台灣年輕人卻積極向外發展,可以看到台灣青年學子的活力,建築講究的是創意,台灣積極與其他國家地區互動,無論是教育還是建築業,都可以看到台灣的可能性。

(中國時報/李侑珊)

土耳其OMM博物館圖為土耳其「OMM藝術博物館」,隈研吾將木材視為積木使用。(隈研吾事務所提供/李侑珊台北傳真)
土耳其OMM博物館圖為土耳其「OMM藝術博物館」,隈研吾將木材視為積木使用。(隈研吾事務所提供/李侑珊台北傳真)
融入在地文化

簡約不簡單 激發創意火花

日本建築大師隈研吾1月上旬受文化大學之邀,於「華岡大講堂」專題演講,建築師劉培森認為,隈研吾在全球接案,最重視藝術家的創意、設計的可能性是否能發揮,以及理念實踐與否,作品實驗性高低,不在乎案子大小。

隈研吾將「OMM藝術博物館」的外觀以條狀木材為主,遠觀就像是大小不同尺寸木箱交疊而上,藉由從木頭縫隙透出的自然光,加上滿布當代藝術的氛圍氣息,成為博物館內最神聖的一隅。(隈研吾事務所提供/李侑珊台北傳真)
隈研吾將「OMM藝術博物館」的外觀以條狀木材為主,遠觀就像是大小不同尺寸木箱交疊而上,藉由從木頭縫隙透出的自然光,加上滿布當代藝術的氛圍氣息,成為博物館內最神聖的一隅。(隈研吾事務所提供/李侑珊台北傳真)

隈研吾與團隊所承接建築設計案來自全球各地,例如位於土耳其首都安卡拉和伊斯坦堡之間,一處位於波爾蘇克(Porsuk)河畔的千年古城埃斯基謝希爾的「OMM藝術博物館」,則是私人收藏空間。

隈研吾將「OMM藝術博物館」的外觀以條狀木材為主,遠觀就像是大小不同尺寸木箱交疊而上,室內空間方面,從水平面空間較為寬廣的展覽空間開始,偌大空間漸漸旋轉,進而轉化成小型且各自獨立的展間,而位處博物館中心的垂直天窗中庭,藉由從木頭縫隙透出的自然光,加上滿布當代藝術的氛圍氣息,成為博物館內最神聖的一隅。

隈研吾在北京北郊一個名為「長城腳下的公社」的新社區設計鄉間別墅,也前往杭州,協助中國美術學院打造民俗藝術博物館。

劉培森指出,隈研吾的作品層次非常跳躍,接案來源多元,當中「不乏不大不小的案子」,從土耳其的私人博物館,到鄰近長城的新公社,甚至東奧場館等,都囊括其中,從建築師的角度來說,找到好的客戶不容易,他卻能與案主透過建築設計激發火花,發揮自己理想及展現對各個地域的認識。

文化大學校長徐興慶則說,隈研吾的建築追求平實簡約的美感;面對大自然,更顯得「謙遜」,與近年來重視外型勝於功能的建築風格,截然不同。他所使用的建材樸實低調、呈現的空間單純簡潔,卻能讓人心靈沉靜愉悅,這種簡單無華之美,對於汲汲營營的現代人來說,像是另類的心靈雞湯。

(中國時報/李侑珊)

長城腳下的公社隈研吾在北京打造的「長城腳下的公社」,以竹子為主,呈現中國元素。(隈研吾事務所提供/李侑珊台北傳真)
長城腳下的公社隈研吾在北京打造的「長城腳下的公社」,以竹子為主,呈現中國元素。(隈研吾事務所提供/李侑珊台北傳真)
設計遍及全球

寶島首件作品 九降風為靈感

日本建築大師隈研吾的設計遍及全球,台灣各地也散見他的作品,他所打造的特殊建築,為所在地注入藝術清流,透過建築與當地民眾、文化與自然環境對話,深獲台灣民眾喜愛,近日他獲邀到文化大學演講,不只現場座無虛席,不少青年學子在會後熱情要簽名。

隈研吾在台作品,除了日前在台中展出「隈研吾的材料公園」,新竹新埔鎮南園人文客棧的地景裝置藝術「風檐」,是在台灣首件作品,這項設計以新竹知名的九降風為靈感,將九降風吹拂大地意象表現在作品中。

另外則有花蓮迴瀾星巴克白色貨櫃門市、台北白石畫廊,以及位於新竹新埔山區雲夢山丘的王禪老祖廟等設計,同樣膾炙人口。隈研吾的建築不只呈現現代和式設計的簡約精神,更適當融入所處在地文化。

演講後,大批學生拿著隈研吾的專書,甚至是2020年東京奧運文創設計產品,如帽子、帆布袋,請隈研吾簽名合照。

日本建築師隈研吾結合竹縣在地人文風情,打造「風檐」裝置藝術。(中央社)
日本建築師隈研吾結合竹縣在地人文風情,打造「風檐」裝置藝術。(中央社)

(中國時報/李侑珊)

 

你可能還想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