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4-09・中時-專題報導

2018-04-09・中時-專題報導
心繫高雄 燃燒生命 陳菊要為年輕世代搭舞台

19歲投身民主改革運動迄今,陳菊的一生似乎註定與苦難結緣,美麗島大審中逃過死劫,在民進黨最低迷時參選高雄市長,以1114票逆轉勝,卻又被當選無效官司纏訟,近年才取得執政的正當性,任期內年年有天災人禍,好不容易如倒吃甘蔗漸入佳境時,又因黨內初選而成眾矢之的。

回顧多年打拚,她形容「是用生命在做高雄市長」,人生已到一定層次,盼由更年輕世代陪蔡總統改革,她願做支持的力量,「這就是我的角色」。以下是陳菊去年接受本報獨家專訪時的摘要:

務實解決市民痛苦

問:您擔任高雄市長長達11年,如何自評施政表現?

答:2006年底我上任,接辦2009年世運會,連當時世運主席Ron Froehlich也不看好,很多人等看笑話。那時我民調吊車尾,幸好一步一腳印,辦好世運,讓大家另眼相看。而縣市合併更是大挑戰,縮短城鄉差距,過去岡山、橋頭常淹水,靠滯洪池解決,現在不淹了。石化氣爆,做得不夠好是我的責任,除了抱歉,不用解釋。我不在乎民調,數字會隨事件變化,但施政價值、對城市安全的承諾是不變的,我是用我的生命,在做高雄市長。

問:遷移果菜市場占用戶、打通十全路,雖解決沉痾,卻挑動社運團體敏感神經,您為何決定去面對爭議?

答:過去8任市長皆未處理,若我自私,養望就好,市民也不會要求,問題是寶珠溝一帶因極端氣候常淹水,登革熱、髒亂越來越嚴重,市長能視而不見嗎?所以我咬緊牙關做,給他們最好的補償,我在意從頭到尾都拒遷的原住戶,至於用靈堂、斬首詛咒我的人,我不介意。我無法只談理想,而是要務實解決市民的痛苦。

接棒者要認真正派

問:您認為高雄下任市長,應具備哪些能力、特質,才能面對各項挑戰?

答:目前有意參選的,都是現任立法委員,背景類似,但每個人的信念、經歷都不同,我對認真、正派、苦幹、一步步努力的人都肯定有加。他們不必像我這世代經過那麼多磨難,但我相信政治人物皆須經歷嚴格檢驗,因為將來要承擔龐大公權力,去決定高雄的未來。

問:前中油董座陳金德因停電而下台,卻有許多流言,指菊系與新潮流系人馬大舉進占中央,您如何看待?

答:不能因這些人曾在高雄服務,就說是我的人馬,這樣太封建,任何人才不管屬於任何派系,我們一樣支持。中央內閣人事,是小組共同決定,絕非單一個人能把持。所以,簡化歸類誰的人馬,以達政治打擊目的,我覺得很可惜,我從不搞小圈圈,氣度沒那麼小。只要我認識就是我的人馬?聽到這說法,我不知該笑,或該感傷!現在好像只要與我有關、或來自高雄,就是罪過,就被攻擊。民進黨面臨很多困難,黨內競爭難免,但要用理想、優質條件感動人,而不是這樣(抹黑)。

被派系框架太偏頗

問:每逢初選,派系就成為熱門關鍵字,充滿著權謀與鬥爭,您如何看待派系在民進黨及民主政治的角色與功能?

答:我參與民主運動,是早於民進黨成立、早於派系的,若用派系來框架我,我覺得失之偏頗。相仿的意見必然會聚集一群人,我們期待這種聚合是基於共同的良善理念,而非利益結構。外界有時過度用派系來框架民進黨的運作,甚至有心人會操作這種刻板印象,把人貼上標籤,去謀取自己的政治利益,這樣不是很好。記得10年前,民進黨最衰微的時刻,就是充滿這種操作,藉由指控別人不團結,結果造成更可怕的分裂,我們都應該記得這段教訓。

(中國時報/李義、林宏聰)

陳菊盼由更年輕世代陪蔡總統改革,她願做支持的力量,她說「這就是我的角色」。(王錦河攝)
陳菊盼由更年輕世代陪蔡總統改革,她願做支持的力量,她說「這就是我的角色」。(王錦河攝)
一生為人作嫁裳……

退居幕後抬轎 花媽甘之如飴

2018年,是陳菊自1968年投身政治運動滿50年,也是高雄市長12年任期屆滿,外界對政壇南霸天的未來,有諸多臆測。對此,陳菊笑談從政多年的角色,始終是「為人作嫁裳、抬轎」,高雄市長已是人生的最高峰,退休後會退居幕後,繼續為正直、有理想、經過檢驗又願意為台灣承擔的人抬轎。

2008民進黨大敗失去政權,蔡英文接任黨主席,從發墟中展開重返執政之路的重建工程。而南台灣的高雄市,成了民進黨的中興基地,市長陳菊是檯面上最高行政公職,扮演大敗後的救援投手。

陳菊不辱支持者的託付,繳出漂亮成績單,高雄經驗也成為2016小英大選的綠色執政的招牌訴求。小英總統也喊聲「菊姐」的陳菊,明年任滿後,何去何從,外界也有諸多臆測。

陳菊首度對媒體談人生規劃,「希望有更年輕的世代陪同蔡總統,在改革最關鍵時刻,我願意做為他們支持的力量,這就是我的角色。」外界的各種假設性臆測,都是多餘多慮且無意義的。

陳菊說,一生為理想打拚,為他人作嫁、抬轎,只為追求讓台灣更進步、社會更公平美好,成功不必在我,這個信念不曾動搖,角色也始終不曾改變。

她一再強調自己「要退居幕後,讓更多優秀有理想的年輕人,為台灣承擔更多責任」,江山代有才人出,很多優秀世代慢慢都出來,當然他們必須接受人民的檢驗,就如同先前的每個世代一樣。

回首1968年以來,台灣重大歷史事件,陳菊無役不與,笑說「台灣南北二路、老中青三代沒有不認識的」,也因長年身處坎坷苦難的環境,心境也因而有著超齡的成熟與哀愁。

一路走來,陳菊看盡台灣參政者的浮浮沉沉,在她眼裡,民主改革運動就像一列飛馳的火車,有人下車,也有更年輕的人因認同願打拚而上車,她欣慰地說,「像我們這代的人,該慢慢退居幕後,支持有理想的人,讓台灣民進黨的價值繼續延續,火車繼續前進。」

(中國時報/李義、林宏聰)

2011年,陳菊(右)與民進黨總統參選人蔡英文(左)參觀高雄世運主場館。(本報資料照片)
2011年,陳菊(右)與民進黨總統參選人蔡英文(左)參觀高雄世運主場館。(本報資料照片)
茶壺裡的風暴 狂襲猛打

霸氣大姊大 眉頭隱含無奈

走過美麗島、律師、學運、幕僚世代、民進黨「組黨十人祕密小組」,陳菊是民主運動的老兵,也是民進黨的大姊大。第一次政黨輪替,從體制外的社會運動走入體制內實踐理想,詎料,這個人生的選擇,卻令她經歷一場場風暴。

「台灣南北二路」從她口中說出時,在廟堂之上的市長,似乎又重回街頭打拚的豪情。

寫下台灣地方自治史上民選12年任期直轄市長紀錄,任期將屆之際,她大可選擇養望,卻出乎意料之外地選擇無比沉重的承擔「迫遷強拆」的罵名,去碰觸8任市長、40年的市政沉痾,而且,其中還有長年以選票挺她的鐵粉選民。

 「花媽」陳菊和Q版花媽圖像,相映成趣。(本報資料照片)
「花媽」陳菊和Q版花媽圖像,相映成趣。(本報資料照片)

「實在金肝苦(台語:很難過的意思)!」皺著眉、沉著臉回憶親自拜訪說明過程,難以承受的重的氛圍,令市長室的空氣都凝重了起來。

菊姐自評一生辛苦,從當年投身黨外,民進黨執政最低迷時刻,回到美麗島事件發生地參選市長,吊車尾民調拚成五星級市長,從來沒有前人種樹,讓她納涼,如今,外界批評菊系人馬進佔中央要職是家天下,她反問,「難道我還需要人馬?」,霸氣之外,更多的是無奈。

訪談結束時,陳菊有著傾吐後的輕快,不過,長年的政治經歷也不免令她有些猶豫,頻頻詢問:「有沒有不該講的我都講了?得罪一堆人」。
顯然,高雄市長黨內初選的茶壺裡的風暴,令這位經歷大風大浪的大姊大,有著難以言喻的沉重。

(中國時報/李義、林宏聰)

陳菊小檔案

出生:1950年6月10日

學歷:世界新聞專科學校圖書資訊科畢業

 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研究所碩士

經歷:高雄美麗島事件受難者台灣人權促進會會長

高雄市國民大會代表

台北市政府社會局局長

高雄市政府社會局局長

行政院勞工委員會主任委員

(整理:李義)


  • 策畫:謝錦芳、李義
  • 執筆:李義、林宏聰
  • 攝影:王錦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