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五中全會通過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畫綱要草案,還要送明年三月的全國人大會議審查批准後,才正式實施。
大陸的五年規畫最早始於1953年,最早不稱規畫,而是計畫,其沿襲了前蘇聯「老大哥」的社會主義計畫經濟體制。
中共建政之初,人民生活貧困,有人連飯都吃不飽,更不用提工業生產。而前蘇聯當時則在一系列五年計畫下實現了工業技術快速增長,並且運用其強大的軍事設備在二戰期間擊退德軍。中共領導層認為,前蘇聯的五年計畫是該國躍升為世界強權的重要原因。
一五計畫 奠定工業化
在這樣的背景下,中共以蘇聯為師,中共從建政後的第四年,即1953年,開始實施第一個五年計畫。到2005年一共編製了10個五年計畫,期間從1963年至1965年由於經濟調整而中斷。從2006年起,「計畫」一詞改為「規畫」,延續至今。
一五計畫為了加速工業成長,中國緊跟蘇聯,當時大陸領導層為了準備經濟重組,設定了選拔新官僚幹部的標準,並根據人民所屬工作單位來組織群眾,以增強社會控制。大陸走向一種高度集中化的機制,各省黨委書記依靠地方級黨組織的緊密聯繫,確保中央的命令能夠落實。這種制度一直延續至今。
到了1955年底,在私人企業正式收歸國有之後,純粹的私人企業不復存在,全中國僅存兩種工業組織形態:國營與公私合營企業。國有企業至今仍在中國經濟結構中占主導地位。
此後,大陸在不同時期有著不同的經濟願景。政府則根據每個時期的戰略環境和國家任務制定計畫,於是每個五年計畫都帶有明顯的時代特徵。比如,「一五」提出的主要目標是為
工業化奠定初步基礎,「七五」立足於解決溫飽問題,「九五」針對人民總體奔小康,「十三五」則強調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等。
十一五起 計畫改規畫
在「五年計畫」時期,大陸會定下非常詳細的量化目標,政府決定以定量的方式來規範生產,生產什麼和生產多少,都要依據國家指令。成為唯一調控經濟的手段。後來逐漸向策略性的指引過渡,更加依賴市場機制推動發展目標。
從2006年的「十一五」開始,中國把「計畫」二字改為「規畫」。一字之差,代表從計畫經濟的轉變。「計畫」強調政府的強制、指令作用,而「規畫」則認為政府在新市場經濟環境中的比較偏向調控作用。2009年大陸成為全球最大出口國,用字的改變,可看出大陸經濟發展引擎的更迭。
與計畫相比,「五年規畫」是大陸官方給未來較長一段時間描繪的經濟願景和立下的發展目標。涵蓋大陸未來五年的重大建設項目、生產力分布、資源分配和消費服務結構等多項內容。
進入2011年的「十二五」起,大陸把更多關注投向內部經濟失衡問題,諸如「包容性增長」、「擴內需」等成為規畫中的關鍵詞,其目標是要促使中國經濟質與量同步增長。
徵意見前 習多方調研
五年規畫如何制定?一般在上個規畫實施的中期就開始制定,一般持續兩到三年。要經過課題研究、思路形成、規畫綱要起草、專項規畫形成、徵求意見和銜接階段,直到最後完成並提交全國人大討論審議。
徵求意見是很重要的程序,從中也可窺見北京高層政治的轉變。在十二五規畫(2011-15),雖然大部分由習近平班子執行,仍由胡錦濤班子負責擬定內容。在2011年徵集意見時,與黨外人士座談會由胡錦濤主持,企業家等專家座談會由溫家寶主持,體現常委分工。
在十三五規畫徵求意見時,與黨外人士座談會按慣例由習近平主持,專家學者和企業界人士座談會由李克強主持,但習近平三次到地方考察調研,並與18個省區市負責人,開了三場座談會。2020年針對十四五規畫徵求意見,習近平進行境內考察十多次,舉行了企業家座談會、黨外人士座談會、扎實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座談會、經濟社會領域專家座談會、科學家座談會與長沙基層代表座談會、教育文化衛生體育領域專家代表座談會等七次座談會。可以說是,習近平特色的五年規畫。
(記者/連雋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