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黨籍拜登將於1月就職美國總統,大陸國關學者大多認為,至多中美關係不會進一步惡化,但難有期待。此外,橫在拜登國安外交團隊的面前有包括:對華強硬是新時期的華盛頓共識、以全面修復盟邦和夥伴關係優先、內政為先等三座大山,都會阻礙中美關係全面正常化。
11月23日,拜登宣布自己外交顧問布林肯和蘇利文,分別擔任國務卿和國安顧問。兩人預計會讓美國外交回歸傳統與理性,在和大陸加大競爭的同時,展開在地區及全球問題上的合作。
聯合盟友制定經貿規則
多維新聞報導,拜登政府短期內似乎不太可能改善雙邊關係,因為川普執政以來局部脫鉤的現實或傾向會持續一段時間,尤其體現在晶片、醫藥等高科技領域,以及文化教育領域的交流,比如在美孔子學院的遭遇。具體而言,還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談起。
報導認為,第一,對華強硬是新時期的華盛頓共識。和歐巴馬時代不同,經歷川普現象和川普執政後,美國菁英、決策者對中國挑戰有了新的認識。尤其是美國情報和國安系統在戰略上將中國認定為對手。極端右翼甚至將大陸認定為敵人。拜登執政後,可能會延續對手的定位,進入與大陸長期對抗和競爭的階段。但策略上可能會區別於川普時期的手法,在發布強硬舉措的同時,也會注重一些領域的合作,包括經貿上的互補合作和全球大流行、氣候變化及伊朗核等地區和全球議題上的配合。
拜登也會注重和大陸在網路、海域、通訊技術、金融和貿易方面的規則的制定和話語權的爭奪。在經貿層面,拜登政府上台後,美國的貿易保護主義不會馬上消失,兩國貿易對抗仍會進行,但不會採取關稅貿易戰的方式,而是聯合盟友共同施壓大陸,包括成立貿易聯盟或制定符合己方利益的貿易規則。
強化亞太軍事重新入群
第二,拜登外交以全面修復盟邦和夥伴關係優先。自由派上台後仍會在大陸周邊拉幫結派,對歐巴馬時期的亞太戰略或川普政府保守派提出的印太戰略進行一番整合。或者布林肯等智囊團隊,也會推出屬於拜登時代符號標籤的亞洲戰略,強化亞太軍事和政治同盟。但他們這樣做的一大前提是修復盟邦關係,以及重新入群。這也是拜登政綱所說的重振美國領導力的必然要求。
要做到這一點,絕非易事。一方面,美國盟邦體系裂痕自歐巴馬執政後期就已開始加大,拜登也曾是見證者。這種體系在川普執政時期又加速瓦解;另一方面,美國這種體系裂痕的出現,很多情況下都被認為和大陸崛起有關。
學者:頂多是回歸正常
第三,拜登執政以內政為先,外交政策也要更多地為內部中產及工人利益服務,從而體2024年大選積蓄資本。拜登就職後的第一要務是疫情防控、提振國內經濟、應對種族矛盾,回饋工薪選民。這也是從2016年希拉蕊敗選總結的經驗。川普打貿易戰,限制外部移民,其實就是在嘗試緩解這些內部矛盾,實際上也是一種內政行為。
未來4年,支持川普的選民也不會走遠,底層對建制體系的不滿依然存在,他們4年前的焦慮並未緩解。尤其是共和黨掌控參議院的情況下,相關抗疫及經濟刺激計畫都將耗費拜登政府大量精力和時間。拜登不能像老布希那樣在國外發力過猛。如果選民訴求和焦慮得不到緩解和解決,4年後的2024年大選拜登和民主黨就可能被右翼反撲。
所以,從這三個層面講,拜登在改善對華關係方面難有大的作為,至多是回歸正常,但也回不到過去良性的競爭常態。另外,美國兩黨和企業界所關心的中美經貿結構性議題,比如智慧財產權保護、強制性技術轉讓等問題,短期內也很難找到可行的解決方案。
不過,拜登團隊也不會和大陸打冷戰。一方面是大陸不打,美國盟友也不配合;另一方面拜登支援多邊主義和國際合作,一些內政和國際議題上,會有和大陸的合作空間。拜登也會利用和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的私交,把控好穩定雙方的大方向。(記者/連雋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