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6-20・旺報-綜合報導

2018-06-20・旺報-綜合報導
十九大後 陸積極修補鄰國關係

林文程:中美經貿衝突 一定會影響台灣

中共十九大前後,對外策略差異為何?中山大學中國與亞太區域研究所教授林文程認為,十九大之前,大陸以強勢手段處理周邊關係,十九大之後則積極改善。早稻田大學亞洲太平洋研究科教授青山瑠妙則形容,大陸在推動一帶一路過程中,自去年5月起,開始修補與日韓、東協等周邊關係,改進原來對外策略中空化的「甜甜圈現象」;接下來,美國對中國制裁施壓更大,中國會更積極推動一帶一路,東亞地域秩序會出現巨大變化。

大陸航運業海豐國際的貨運班輪「海聯」號,在印尼三寶瓏港進行裝卸工作。(新華社資料照片)
大陸航運業海豐國際的貨運班輪「海聯」號,在印尼三寶瓏港進行裝卸工作。(新華社資料照片)

當代日本研究學會、政大日本研究學位學程6月16日舉行「十九大後的中國外交、大國戰略與兩岸關係」研討會,邀請台日韓學者參加。林文程指出,十九大之前,大陸與周邊關係緊繃,對外蒙古經濟制裁、禁韓令,新加坡也受影響,對菲律賓則是先制裁再給好處;十九大之後,開始想積極改善與周邊國家關係。

中美競爭 周邊國選邊

此外,中美競爭焦點現在慢慢轉移到印度洋、東南亞,周邊國家「被迫選邊」,林文程提到,《紐約時報》3月曾訪問5名學者評估,台、日、韓被認為倒向美國,巴基斯坦、柬埔寨、寮國被認為倒向大陸。

當前的中美關係,林文程說,以前是「好也好不到哪、壞也壞不到哪」,現在是「壞不知道會壞到哪裡去」,中美經貿衝突時,不管直接、間接,一定會影響台灣。

帶路 將改變地緣政治

青山瑠妙則分析,2013至2016年的一帶一路,主要由「首腦外交」推動,習近平、王毅、楊潔篪等人出訪時,與各國簽約,表態支持一帶一路,推動與中東、非洲、南美的經貿發展,卻沒搞好與日韓和東協的關係,成為有缺口的「甜甜圈現象」;一直到去年的5、6月,大陸開始重新思索「一帶一路」與東亞的關係,改善與日韓關係。

青山瑠妙舉例,去年6月,安倍表態日本參加一帶一路,兩國回暖;今年「中日高層經濟對話」恢復、李克強訪日、中日韓首腦會談;去年中韓簽署「三不」承諾處理薩德問題;大陸也與東協通過《南海行為準則架構》;她認為,大陸面對美國加大的制裁壓力,會續推一帶一路、宣傳「中國經驗」,東亞是中國崛起的重要陣地,地緣政治會最先變化,出現「印太」與「亞太」概念的意識形態與軍事競爭。

(旺報/潘維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