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7-18・Array

2024-07-18・Array
楊儒賓:中華民國提供另一種中國形象

 前總統蔡英文和賴清德總統均主張,中華民國台灣是主權獨立的國家,台灣前途由2300萬人決定。不過,中央研究院院士、清華大學哲學研究所教授楊儒賓持不同看法。他認為,台灣的法理地位與歷史情感,不是只有在島嶼上的人才擁有。台灣人民在思考台灣問題時,如將對岸排除在外,這樣思考並不成熟。

 財團法人台北市新未來文教基金會17日舉辦「兩岸文化議題」小型工作坊。對民進黨政府主張「台灣前途由2300萬人決定」,楊儒賓從「中華」的概念出發,認為成熟的政治思考要在具體歷史脈絡下作出理性判斷,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人民想法和中共政策不見得一樣,但對台灣與中國的關係,兩者的思考有高度重疊之處。

 楊儒賓認為,台灣的歷史總是牽涉兩岸的歷史,台灣的法理地位與歷史情感,不是只有在島嶼上的人士才擁有,四百年來皆是如此。「台灣在思考兩岸問題時,如果將對岸排斥在外,只能說是一種思考不成熟的迷思。兩岸問題如果不想用極端的暴力解決,台灣須放在中華的格局下思考自己的地位。」

 楊儒賓指出,台灣人民的政治自由意志,不宜只放在抽象的人民自決的名目下呈現,在法理(主權)與歷史情感都纏繞難解的格局下,應從兩岸的視角思考兩岸的問題,實質上,也就是從中華的格局來安頓兩岸的格局。

 「既然兩岸的問題要放在兩岸的視野下看待,不同的視角就不能不呈現、不能一方獨霸」,楊儒賓直言,「中共的主張不能當成唯一的真理,台灣方面也應當提出我們認為合理的方案。也就是當台灣的中華民國要放在中華秩序下定位時,它沒有理由不對中華的性質、不論是文明的意義或國體的意義,提出更合理的主張。」

 楊儒賓舉例:「中國何去何從?」、「什麼是更好的中華?」,這樣的問題沒有理由不成為議題,因為這樣的爭議本來就存在於現實的結構裡。對於「中華」或「中國」的思考,這是任何以「中華」為名的國家的公民應盡的義務,任何政權不能粗暴地打斷人民對國家的想像。從兩岸的視野入手,至少「中華民國」提供了另一種中國的形象。(旺報/藍孝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