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8-31・旺報-綜合報導

2018-08-31・旺報-綜合報導
陸大生作業抄繁體字 網友熱議

簡體字在全球已是主流 專家指繁簡可共存

「上百頁的作業,都是白紙黑字,關鍵還都是繁體字」,就讀揚州大學社會發展學院歷史系的大一學生劉天逸,日前在朋友圈發了一組抄寫繁體字的照片,隨即引來眾多網友圍觀。而「手抄」、「繁體字」、「10萬個」等,也成為網上唇槍舌劍、相互攻防的關鍵字。不少網友留言表示「漢字簡化是大勢所趨」,且批評繁體字「不好寫、不好認」。

文化傳承非走偏鋒

安排此一抄寫繁體字的「另類作業」,任教於揚州大學歷史系的陳士銀強調:「因為歷史專業需要閱讀的古籍比較多,多為繁體字,難以理解,但在抄古文過程中,同學們漸漸掌握繁體字的理解和使用,考試中就會得心應手。」

陳士銀的作業,並非僅止於抄寫繁體字課本。本身為研究「三禮」學的博士,他在第一堂課上課之前,先教導學生與老師間的禮儀,彼此鞠躬時需將雙手置於腹前,男生左手在外,女生則右手在外,相互鞠躬前傾九十度,此為「相見禮」。

對此,光明網發表一篇評論《「手抄繁體字」是專業所需也是文化傳承》,文中指出「手抄繁體字」的教學方式,既非矯情守舊,也非譁眾取寵;將其置於與歷史研究、文化傳承相關的專業課程中,非但不是「劍走偏鋒」,而是實現「從量變走向質變」的正確引導過程。

中國青年網的另一篇評論,同樣持正面肯定的態度,認為讓學生抄寫經典,多思考、多閱讀,乃是讓文化血脈不只存在於冰冷、塵封的古籍中,真正獲得傳承。結論為「手抄繁體字」既是求學的正確打開方式,也是與文化對話的正確方式。

揚州大學學生劉天逸和手抄10萬繁體字作業合影。(取自《中國青年報》微信公眾號)
揚州大學學生劉天逸和手抄10萬繁體字作業合影。(取自《中國青年報》微信公眾號)

國學熱推動繁體字

事實上,近年來隨著方興未艾的國學熱、詩詞熱,繁體字開始受到各級學校乃至家長的重視,也讓應否普及繁體字教育,甚至走進中小學課堂的爭論不曾停歇。早在10年前,2008年的大陸全國兩會上,來自文藝界的政協委員曾聯名遞交一份關於《小學增設繁體字教育的提案》,建議從小學開始展開繁體字教育。

大陸文藝界政協委員曾建議在小學增加繁體字教育。(新華社資料照片)
大陸文藝界政協委員曾建議在小學增加繁體字教育。(新華社資料照片)

歷來的簡、繁體字之爭,在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張頤武的眼中,由全球的角度來看,漢字使用簡體字已是主流,但並不影響繁體字的保護、傳承,繁體字絕對可與簡體字共存。

此外,有專家學者指出,不論做為文明載體或是表達工具,由繁體字至簡體字的演變,只是載體、工具狀貌的變化,並未構成對文明內涵的損害與削減,「使用簡體字與使用繁體字,都能夠傳承華夏文明」。

(旺報/賴廷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