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4-06・旺報-綜合報導

2019-04-06・旺報-綜合報導
諾貝爾經濟學獎 陸何時摘桂冠

學者把脈 需歷經從中醫走向西醫過程

儘管大陸經濟發展取得顯著成績,但卻從未有中國人得到諾貝爾經濟學獎,4日在北京一場座談會上,中外學者針對此話題展開熱烈討論。人民大學副校長吳曉求以中醫和西醫做比喻,西醫講究科學,中醫憑經驗與感覺,甚至有點哲學,中國的經濟也需要歷經從中醫走向西醫的過程;英國學者認為,中國經濟發展成就在人類史上絕無僅有,如果以國家經濟成就來評判,可能所有經濟獎項都會給中國經濟學家,但諾獎更多關注枝微末節的技術性問題,也有一定偏見。

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5日舉辦探討中國經濟的座談,該院執行院長王文指出,諾貝爾經濟學獎沒有中國人得,目前大致上有兩種解讀,一是西方經濟學評價體系太小,比如最大的西方經濟國家的實踐無非就是美國,美國不到3億人口的經濟實踐,經過相對小的人口實踐得出來的經濟理論,無法適用於中國的經濟實踐。同時,中國的實踐太大,14億人的規模超過經濟學家的想像,實踐太難,難以概括,簡言之就是:西方的經濟學太小,中國的實踐太大。

諾獎關注技術性問題

英國倫敦經濟與商業政策署前署長羅思義指出,諾獎是有偏見的,他強調中國在這40年來,取得的經濟增速是全球最快,獲益人群也是世界之最,在人類歷史上沒有一個國家取得這樣的成績,如果要用國家經濟成就來評價諾獎,那就會變得「無聊」,因為所有獎項都要給中國經濟學家了。也因此,他認為諾獎選擇了另外一種頒獎思路,比如小成就,或是在技術性問題的解答上獲獎,但都非重大事項。

載體與話語體系不足

人民大學副校長吳曉求指出,中國經濟學家年輕的一代正在崛起,老一代的研究方法則相對落後,沒有達到科學化程度,計量和準確性都不夠,在以英語體系的諾獎,中國的載體與話語體系也不夠。他以中醫與西醫比喻,中醫是靠經驗、感受,很難說是科學,甚至有些哲學,中國的經濟學,就需要從中醫走向西醫的過程。

吳曉求說,中國經濟發展的確這些年來走出獨特的路線,既沒有走西方的道路,也沒有沿著蘇聯的做法,是走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道路,在政府和市場的關係也處理得比較好。

(旺報/陳君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