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4-11・旺報-綜合報導

2019-04-11・旺報-綜合報導
陸青夢想地 電影人愛赴西藏取景

陸媒譽2018最佳原創電影《阿拉姜色》在台上映

西藏的信仰、自然山川風景與純淨的人文風土,不僅是大陸80後、90後喊出的「一生必去一次」的夢想之地,也是大陸電影取景的寵兒,如《盜馬賊》、《可可西里》等,現在有更多由西藏人以自己的視角拍電影,4月3日在台灣上映的《阿拉姜色》就是其中之一。

該片由西藏導演松太加執導,四川阿壩州藏族歌手容中爾甲、女星尼瑪頌宋及童星賽卻加等人主演,描寫藏族家庭親情、愛與信仰,去年10月底在大陸上映,雖然排片量僅1%,票房244萬元人民幣,但官媒齊聲為片中「人的風景」喊讚,譽為「從西藏人心中看見西藏」的動人電影,澎湃新聞更稱該片是2018年「大陸原創電影最佳」。

導演松太加 受侯導啟發

自稱受到台灣導演侯孝賢啟發的松太加,曾二度來台參加「兩岸電影展」,這次是以《阿拉姜色》和台灣觀眾「結緣」。片名原本是藏族人歡迎遠方客人時的祝酒歌,松太加利用這首歌作為背景,述說一個母親如何在病危之際,以藏人一生一次的拉薩朝聖之旅,讓再嫁的丈夫與自己兒子「和解」,在她死後,繼父與兒子成為真正相互扶持、彼此照顧的家人,也讓觀眾透過這個帶著悲傷的溫暖故事,更了解藏族文化。

過去在西藏拍攝的電影,大多相中西藏的純淨風土,但松太加與另一位導演萬瑪才旦的作品,拍出了西藏人自己的故事,2人因而被稱為第一代藏族導演,作品頻頻在大陸及國際影展得到大獎,引發藏族年輕人從事影視行業的熱情,已有近百位年輕人報考相關科系。

用藏族視角 拍人的風景

為了培育更多藏族影人,松太加在2016年發起以開發藏族題材為宗旨的「穹角獎」劇本創作大賽,邀請萬瑪才旦、德本加、龍仁青等藏族名人擔任評審,希望由西藏人自己的視角,拍出更多感動人心的西藏劇情長片。

松太加去年接受《中國新聞周刊》訪問時,強調他和萬瑪才旦有責任為年輕人盡一份力,讓藏族年輕人拍自己的故事,因為西藏不只有自然風景,還有人的風景。

《岡仁波齊》劇照。(取自微博@秋波浩渺)
《岡仁波齊》劇照。(取自微博@秋波浩渺)

人才缺、市場小 藏導仍須努力

以西藏人的親情、愛情故事為主題的電影越來越受歡迎,2017年《岡仁波齊》創下逾1億元人民幣、令人意外的票房開始,西藏電影真正形成獨立的電影類別,也在商業上形成一股新興勢力;以西藏為主題的作品拍得多,也影響藏人看電影的意願,連續3年的年均票房增幅22%,大陸排第一,市場的潛力無限。

已逐漸走向商業化的西藏電影產業,也有發展上的隱憂。其一,專業電影人才缺乏,誠如松太加所說,過去藏族年輕人很少會選讀影視科系,在西藏電影產業快速崛起的同時,直接曝露缺乏創作及技術人才的嚴重問題;其次,西藏票房年增率持續上升,但人口少,電影市場小,居民年收入不如一線或新一線城市,終究會有發展極限。

西藏擁有美麗的自然風光和豐富多彩的人文景觀,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但西藏電影不止於述說及西藏的風景、信仰。過去,在電影世界中,藏地、藏人、藏文化長時間處於一個被外族窺視的地位,高原、民俗、野性、宗教成為西藏題材影片的符號。

新一代藏人導演企圖掙脫這些枷鎖,樂於啟用非專業演員,聚焦普通人,在作品中對家鄉去符號化、去獵奇化,極力摒棄符號化的西藏,把電影導向家庭、親情與愛情,試圖呈現出一個真實的藏區生活和藏人的精神世界。

不過,西藏電影常用緩慢的敘事風格和鏡頭語言,並不符合大多數觀眾的需求,因此,如何利用現有優勢,並能保持藏區文化與大眾市場的平衡,仍需要藏人導演繼續努力。

(旺報/廖慧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