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8-21・旺報-專家觀點

2020-08-21・旺報-專家觀點
8個步驟 培養孩子的同理心

「同理心」是什麼?根據邁阿密大學心理學系的兩位學者Nico M.McDonald和 Daniel S. Messinger發表的『同理心的發展:如何形成?在何時?為什麼?』一文中指出,同理心是一種「可以感受與想像他人所經歷的事物與情感」的能力,這項能力大大地影響人在社會化的關係中所做的決定與行為。

那「同理心」是什麼時候開始形成的呢?兒童發展專家同時也是爸媽3.0內容顧問的朱翰均老師表示,很有可能從孩子一出生就開始萌芽了!剛出生的嬰兒和一群寶寶在嬰兒室中,當有一個嬰兒哭時,慢慢就會聽到其他小寶寶跟著哭起來,這或許就是人類同理心第一次展現的時刻。但是同理心並不是一擁有就能有一百分的表現,它是隨著我們生理、身體、認知等等多元的發展下逐漸成熟。

研究顯示同理心受到許多因素影響,其中包含基因、神經發展以及孩子本身的氣質,這些偏向先天的因素無法改變太多,但在後天因素上,像是情緒模仿、教養方式、親子關係,則是家長可以掌握的部份,下面朱翰均老師分享8個步驟,讓家長可以更有效的引導孩子發展同理心。

    1. 要多表達自己情緒

      在成長的過程中,人類所具備的基礎就是「模仿能力」,讓孩子透過「運作相同的動作」來接觸、體驗並且理解這個世界;引導者就是「可以被模仿角色」,讓孩子看到表達情緒的動作,創造機會給孩子去模仿。
      *技巧提示:『我覺得很「開心」、「難過」、「生氣」』,不要吝嗇說出這樣的句子,別忘記同時搭配該有的動作與表情,你就是孩子的專屬角色。

    2. 告訴孩子自己的情緒為何而來

      依照孩子的認知發展程度,用孩子能夠理解的方式,引導者要說出自己為什麼會有現在的情緒。
      *技巧提示:「我覺得很開心,因為蛋糕好吃」、「我覺得難過,因為你哭」、「我很生氣,因為你把飯給打翻了。」

    3. 讓孩子懂基本情緒概念、因果關係

      前兩項的引導,為孩子的「情緒資料庫」打下根基,讓孩子大量體驗、感受,並且逐步可以推敲情緒背後的簡單原因。
      *技巧提示:「因為桌子上有水所以媽媽要擦乾」、「因為爸爸肚子不舒服所以要吃藥。」在日常生活中,把因果關係概念自然的帶入對話,讓孩子在無意間就能促進認知發展。

    4. 與孩子一同觀看繪本故事、動畫,討論角色情緒與行為表現的原因

      孩子體驗真實他人的情緒及背後原因後,接著讓孩子練習「抽象思考」,繪本與故事書會是好的工具,因為具有翻頁功能,在翻頁前停頓一下,讓孩子想想會發生甚麼事。也可以透過角色置換代入,讓孩子變成書中角色思考。
      *技巧提示:「小兔子的書包被搶走了,他會很難過嗎?」、「如果你是小兔子,你會怎麼做?」利用問題引導孩子思考,不一定隨時告訴孩子答案。

    5. 假扮性遊戲,角色扮演

      透過假扮性遊戲與角色扮演,讓孩子模擬之前學習到的能力,透過引導者與孩子的互動,讓孩子自由發揮。
      *技巧提示:「哎呀!好不容易準備的晚餐都打翻了,我好難過啊!」在假扮性遊戲中,把繪本、動畫或者現實生活中發生的情節演出來,並且延伸一些「意外狀況」,引導者演給孩子看或者讓孩子自己想像看能不能感受。

    6. 同理孩子,一起討論孩子本身的情緒與緣由

      當孩子因為各種原因展現情緒時,引導者最忌諱要求孩子立刻停止情緒,我們必須提醒自己不要「控制」。引導者要同理孩子會有情緒是非常正常的事,若孩子暫時無法表達,可以試著幫忙孩子表達其情緒與原因,並且等到孩子情緒緩和後再讓他慢慢說。
      *技巧提示:「芮芮現在很生氣,因為媽媽拿走芮芮正在玩的玩具」、「祥祥現在很難過,因為爸爸只給祥祥兩顆糖果」即使我們就是孩子產生情緒的主因,但更重要的是在當下讓孩子學習度過自己的情緒。

    7. 遇到突發的狀況,事後盡快引導思考

      當孩子或大人遇到一些狀況,例如在公園排隊玩遊樂設施時,有孩子被插隊了,當下被插隊的孩子可能不知該如何反應,引導者可以在之後,跟孩子討論當時的狀況,詢問孩子當時的感受、如果是發生在自己身上會怎麼做。
      *技巧提示:「你有看到婷婷被推了?那你覺得婷婷會難過嗎?還是生氣?如果被推是你,你會怎麼做?」若孩子暫時想像不到,引導者可以給一些方向,另外也可以把情節加到假扮性遊戲中,幫助孩子強化感受與想法。

    8. 隨時給孩子回饋

      當引導者察覺到孩子對於他人、角色有展現出同理、換位思考的時候,應該立刻給予正向回饋!這樣可以強化孩子的同理機制,讓孩子將來遇到的人事上更能自然而然的同理思考。
      *技巧提示:「哇!你幫田田拿衛生紙給她擦眼淚,很棒呢!知道他現在需要」、「媽媽要感謝你,在媽媽拿蛋糕的時候就幫媽媽準備好小椅子,我們可以吃蛋糕了!」

引導者的一舉一動都是塑造、建立孩子的未來,所以不要吝嗇給予孩子正向支持,透過日常生活的互動,讓孩子的「同理心」越來越茁壯吧!

(本文由朱老師的共融樂園授權刊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爸媽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