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教育還有救嗎?在今天一場座談會中,學者專家認為,台灣教育面臨「社會階層再製」、「教育品質平庸」及「人才培育失衡」等問題,但沒有悲觀的權利,即使「死馬也要當活馬醫」,危機也是轉機,必須全力扭轉。
黃昆輝教授教育基金會今天舉行「台灣的教育還有救嗎?」座談會,邀請國教行動聯盟理事長王立昇、台師大教授范世平及資深文字工作者盧世祥參與。
黃昆會教授教育基金會董事長黃昆輝表示,台灣教育問題叢叢,以「廣設高中大大學」為例,考幾十分就能上大學,無怪乎有「考上大學不難,考不上大學才難」。高等教育已進入「平庸化」,畢業生也產生「教育水準」與「教育程度」不相符的現象,而助長低薪、高失業率。
黃昆輝進一步指出,技職教育的發展也有問疑,高職學生追求升學,輕忽專業技能的學習,擴大了學用落差,企業界需要的人找不到,畢業生也找不到工作,難怪政府在規畫「5+2產業創新計畫」時,產業界飽受「缺才、缺工」之苦。
盧世祥表示,台灣這些年的教育發展,量大幅擴充、但質未相對提升,學生在校學習主要是為了因應考試,所學到的內容與社會及生活所需脫節。當文憑膨脹了,就會貶值,造成台灣高級人才出走,甚至吸引不到外來的優秀人才。
盧世祥透露,今年7月大學指考結束後,他試著去寫國文科及英文科的題目,英文科他還可以應付,但覺得「題目不應這麼為難學生」;至於國文科,其中有幾題考新詩,他答對一半,就找一個得了10幾個文學獎的作家來答,結果全答錯。
范世平表示,台灣1994年起推動教改,「廣設高中大學」當時是學生、家長、民代、學校及政府等五贏的局面,不過這種教育民粹主義也是最讓人擔心的,因為真正的聲音未被聽到。
他舉例,當大學多了以後,因為競爭,就會迎合學生的需要,大家不想讀的科系就減少,想讀的科系就增加,因此造成數學系、物理系、化學系萎縮,然後新聞系、法律系、觀光餐旅系規模擴大。但現在來看,原本看好的科系已供過於求,他們進入職場面臨低薪,年輕人因此變成憤青。
王立昇則說,在1990年代,台灣是四小龍之首,台灣錢淹腳目,那時流行「愛拚才會贏」,只要努力就會有收穫。但現在的教育制度,大學考招制度將學習歷程檔案納入申請入學,這可能造成未來升大學要靠關係、靠金錢,弱勢生即使非常努力,也不容易翻身。
(中國時報/林志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