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總統大選落幕,共和黨確定完全執政,川普重要政見高機率成為事實。其中對中國加徵60%關稅、加大科技制裁力道、擴大實體清單範疇等,將板上釘釘。大陸台商面臨高關稅威脅,將加速撤離大陸,台積電7奈米先進製程AI晶片在美國新規限制下將停止供貨陸企。美中經濟對抗激化,加上民進黨政府抗中親美政策,兩岸經貿脫鉤趨勢恐難免。
重建和平新局 產業強化關鍵
民進黨執政後兩岸關係漸行漸遠,經貿及投資急速萎縮。根據財政部統計,兩岸貿易占台灣對外貿易比重,由2017年的31.7%,劇減至2023年的28.6%,減幅高達3.1個百分點。投資同樣遽減,依據經濟部投資審議司統計,2023年台灣核准對大陸投資件數328件,較去年同期衰退11.8%,金額年減39.8%至30.4億美元,寫下2002年以來新低紀錄。
全球化裂解大環境下,復加兩岸緊張關係,大陸對台商吸引力跟著遞減。台商深耕大陸投鼠忌器,一方面怕被美國長臂管轄權無端掃到;另一方面也怕被兩邊激進份子扣上紅(綠)帽子,弄得兩面不是人。站在兩岸融合發展立場,這恐非北京所樂見。
自中共二十大以來,習近平多次考察福建,每次到訪總會提到兩岸融合發展重要性。以10月中旬這一次考察為例,除了點出兩岸同胞作為一家人,應該常常往來,愈走愈近、愈走愈親外,也特別強調,在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上,必須邁出更大步伐。畢竟兩岸經貿文化交流歷史久遠,諸多產業之間也仍存在合作互補關係。兩岸若能深度融合,不只對台商有著正面助益,對於大陸經濟及產業發展,也可起到一定作用。
更不用說,兩岸融合愈深,愈能降低兵凶戰危風險,有利兩岸關係和平穩定發展,這才是兩岸人民想看到的。尤其是兩岸關係急凍當下,面對官方不作為或無作為,更需要民間力量發揮潤滑劑的角色,方有機會化解彼此嫌隙。9月工總發布2024年白皮書,將重建兩岸和平新格局列為台灣產業變強變大的關鍵策略之一,並建議政府應務實看待兩岸產業合作,就是一記暮鼓晨鐘。
台商曾將80年代加工出口貿易模式與經驗,複製在大陸沿海地區,成功帶動大陸經濟與產業發展。但隨著大陸經濟起飛,產業發展邁入進口替代階段,陸企快速崛起,自主化、國產化、在地化意識抬頭,台商優勢消失,在陸經營挑戰變得愈來愈大。
軟硬整合優勢 創造雙贏局面
不過,這並非意味兩岸產業已無合作空間,相反地,在面對川普2.0時代可能加重貿易與科技制裁力道,以及大陸積極推進雙循環的戰略需求,台商應思考如何從中找到兩岸產業合作新契機。從北京的角度來看,這也是一個拉住台灣,讓兩岸不斷鏈的好機會。
以大陸發展最為快速的電動車為例,台商在整車製造無法比得上比亞迪及上汽等大廠,但在關鍵零組件供應及系統研發上,如生產車載5G通訊元件的聯發科、感測器晶片的原相或精密機構件的和勤及英利等,都是不可或缺角色,也是陸廠最好的合作夥伴。
除了硬體之外,台灣另一個受外界關注的產業優勢在軟硬整合能力。台灣軟體業者規模不大,資金與人才不若大陸,但長期為硬體提供加值服務的豐富經驗,早已建立一定口碑與實力。值此大陸加快數位經濟轉型發展之際,不論是在基礎架構、平台服務、雲端及AI應用等各方面,台商軟硬整合能力,恰可助推一把。尤有甚者,台商甚至可考慮利用大陸廣大市場、海量數據、多元場域等優勢,與陸企在數位經濟方面加強合作,共同輸出或進軍海外市場,創造雙贏局面。
兩岸經濟漸行漸遠,民進黨主政下暫時或難以扭轉,但長期只要北京持續進步發展,願意對台釋出善意,肯定會看到變化。近年大陸對台經濟思路,以照顧在陸台商為主,但對台灣整體企業界來說,兩岸同文同種,不會輕易放棄大陸市場,如何在戰略上抓住台灣企業界的心,維繫兩岸經貿不斷鏈,需要大智慧。(旺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