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氣候變遷劇烈,一年比一年熱,奇美醫學中心統計,2018年7月到2020年7月共68名熱傷害,年齡以18歲到44歲之間最多,熱傷害類型以熱衰竭居多(63.2%),超過5成發生原因與工作有關,男性比例高達76.5%,戶外工作多為建築工地及道路工地工作,占27.9%,零星個案發生於室內悶熱環境或高溫三溫暖浴室。
近年來因氣候變遷劇烈,2019年均溫達24.56度,不僅較前年升高0.34度,也創下自民國36年有紀錄以來的歷史新高。奇美醫學中心提醒,雖進入秋冬,但白天氣溫偏高,建議白天著涼爽透氣衣物,夜間再加上外套,避免厚重衣物影響散熱致熱傷害。
尤其,熱傷害並非全發生在戶外大太陽底下,部分也可能發生在室內。熱傷害泛指人體因體內熱累積導致的各種身體損傷,任何人都有可能發生,其中又以嬰幼兒、65歲以上長者、慢性病人、服用藥物、戶外工作或密閉空間工作者為高危險群。
奇美醫學中心職業醫學科主任蘇世斌、佳里奇美醫院家庭醫學科主治醫師周小軒指出,上述統計資料中,亦有數例為田園花園田地工作所導致的熱衰竭或者中暑,可能為農業職災。
醫師也分享多起案例,35歲男性無慢性病史,今年4月於工廠鍋爐旁工作,大量流汗,未補充水分,先是四肢肌肉疼痛抽筋,下班後急診,體溫36.6度,血液檢查肌酸酐、肌酸激脢及肌球蛋白均升高,診斷為熱衰竭合併熱痙攣、急性腎衰竭及橫紋肌溶解症,經奇美醫學中心治療情況穩定出院,屬於高溫過度流汗所導致熱衰竭案例。
另一名71歲女性有高血壓病史,去年12月到朋友家使用蒸氣室,過了20分鐘沒出來,被朋友發現意識不清,送至奇美醫學中心急診,體溫高達39.3度,經醫師檢查後無明顯肝腎異常,給予適量的水分電解質補充後情況穩定出院。此個案為高溫過度流汗所導致熱暈厥案例。
醫師指出,熱傷害依程度分成較輕微熱痙攣、熱昏厥、熱衰竭到多重器官衰竭甚至可能死亡的熱中暑。熱中暑是最嚴重一種,若延遲治療死亡率可高達5成以上,主要症狀包括躁動、意識混亂、抽筋或昏迷,且中心體溫升高至攝氏40度以上。熱衰竭則與體內水分、電解質大量流失有關,表現有虛弱、口渴、疲倦和頭痛,可能伴有食慾不振和噁心嘔吐,神智仍清醒,中心體溫可能正常或稍高。
奇美醫學中心職業醫學科主任蘇世斌教授及佳里奇美醫院家庭醫學科主治醫師周小軒表示,一般健康的人也可能發生熱傷害,應隨時提高警覺,若有疑似症狀可先將病人移至陰涼通風處平躺,用風扇或冰塊等設法降低體溫,並盡速送醫,清醒者則可補充足夠水分及電解質。
醫師強調,熱傷害是可預防疾病,不論在室內或室外皆須適時補充水分,必要時可添加食鹽,隨時注意尿液顏色,避免高溫曝曬,牢記「保持涼爽、補充水分、提高警覺」的口訣,減低發生熱傷害風險。也特別提醒勞工及農民遇有上述熱傷害疾病勿忽略職災權益。
(中國時報/曹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