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聊盲盒,一定不能越過被稱為「盲盒第一股」的泡泡瑪特。2020年12月11日在港交所主板上市,掛牌首日開盤就飆漲100%,公司市值突破1000億港元。這家主打盲盒的公司幾乎被神化,試圖解讀它發展歷程的文章數不勝數。不過,隨著泡泡瑪特不斷面臨風波,市場對於盲盒經濟追捧和熱中似乎也逐漸消退,盲盒經濟發展的可持續性被打上一個問號,不少玩家退坑,整個盲盒市場也開始趨於冷靜和理智。
大陸盲盒經濟漸趨冷靜,可從泡泡瑪特業績看出。2021年3月26日,泡泡瑪特發布2020年財報,年營收25.13億元(人民幣,下同),較2019年上漲了49.3%,雖仍保持正增長,但對比2018年、2019年總營收增長率225.5%、227.2%,2020年幾乎是斷崖式下跌。
泡泡瑪特上市讓盲盒成為風口,相關研究眾多。公開資料顯示,泡泡瑪特在2016年簽下了Molly這個IP的獨家版權,並且引入了盲盒的玩法。雖然泡泡瑪特將自己定位於「潮流玩具品牌」,但真正讓其成功的,卻不是眾多IP形象的火爆,而是盲盒的售賣形式。
在泡泡瑪特的系列盲盒中,設計有12個普通款和1個隱藏款。而正是這個隱藏款,吸引了不少消費者瘋狂購買,甚至在二手交易平台,隱藏款和熱賣款的價格已經被炒作至原價的幾十倍。拆盲盒帶來的驚喜和刺激,催生了泡泡瑪特的高市值。只是這種由「上癮心理」帶來的繁榮,究竟能維持多久呢?
大陸業界分析指出,無論是潮玩還是盲盒,其本質是IP。而一旦IP過氣,消費者自然不會購買。縱觀泡泡瑪特的90多個IP,最具有知名度的便是Molly。招股書顯示,來自Molly的收入一度占到泡泡瑪特總營收的89.4%。與迪士尼等相比,泡泡瑪特在IP的多元化以及文化屬性挖掘方面,顯然需要更多投入。畢竟,消費者並不會與一個塑膠玩具產生長久的共鳴。
「炒盲盒」市場的混亂生態引起越來越多關注。多重問題影響之下,泡泡瑪特的「盲盒熱」正在演變成盲盒泡沫,市值的持續縮水便是很好的證明。
(中國時報/葉文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