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官審案「先程序,後實體」,這是法律人的基礎認知,但今年初承審攻占政院案的最高法院法官,敲鑼打鼓開了辯論庭,創造公民不服從的抵抗權,但發回更審後,遭下級審認定應該判公訴不受理,不僅白忙一場,更讓最高法院法庭淪為政治秀舞台,重傷司法威信。
攻占政院案 濃濃政治味
太陽花攻占行政院官司,從起訴後就充滿濃濃政治味,檢方辛苦偵辦,分兩波共起訴132人,當時行政院表示,基於維護官署安全等理由,表達不撤告的立場,2016年蔡英文總統就任後,政府態度立即轉變。
民進黨全面執政後,行政院以「多點和諧,少點衝突」為理由,撤回毀損與侵入建築物等告訴乃論的罪名,讓121位闖政院破壞者獲公訴不受理判決,未受刑事究責。
但前促轉會主委楊翠的兒子魏揚等7人,因涉犯「非」告訴乃論罪的煽惑他人犯罪,仍由法院審理,二審高院認定魏揚等人無法主張公民不服從免責,改判有罪後,魏揚等人多次舉行記者會,且大動作要求最高法院開辯論庭,並聲請釋憲。
最高院配合 撤有罪判決
最高法院分案後,剛好由「顏色鮮明」的庭長陳世淙及法官黃瑞華等5人組成合議庭審理,合議庭還找了4名法律學者當鑑定人開庭,配合著魏揚和其律師團,不顧檢方義正詞嚴的譴責攻占行政院的暴行,高坐法檯上的法官們,卻在辯論庭與律師及學者研究討論,可否主張抵抗權讓魏揚判無罪,讓檢方徒呼負負,最後果然撤銷有罪判決發回更審。
終審法院是法律審,應有其高度,對於刑事案件理應先釐清程序,把煽惑他人犯罪的罪型與類別妥適處置,但最高法院承審合議庭法官們,卻急著解釋公民不服從的法律意義,拉終審機關當背書,創設了公民不服從的法律見解,但如今下級審不埋單,不啻狠狠打臉最高法院,終審判決再次惹爭議。
法官當網紅 司改成口號
終審審判機關最高行政法院及最高法院,肩負各法院統一法律、定紛止爭的重責大任,但近年有多位法官,靠著司法權貴、迎合司改團體,升任終審法院法官後,再打著名號,整日往外跑當網紅,嘴上只知道人權與憲法,卻把刑事及行政訴訟法拋到腦後,更有人審判案件品質低落且延遲,如此的亂象,只是讓司法改革成為謀權奪利的口號。
(中國時報/林偉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