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歐12月2日舉行「中國問題」雙邊對話機制的第二次高級別會議,重點討論雙方關於涉中國政策協調的關鍵領域。時隔半年,美歐再次啟動這一協調機制,大陸學者表示,美歐協調在很大程度上存在侷限性,美方試圖將歐盟拉入「大國競爭」框架,但歐盟希望在國際事務中有更大的自主性和話語權,盡量避免在中美之間「選邊站隊」。
澎湃新聞刊出由清華大學戰略與安全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員孫成昊、清華大學戰略與安全研究中心美歐研究項目青年研究員鄭樂鋒共同撰稿文章,探討「中國問題」雙邊對話機制的第二次高級別會議後,中美歐關係將如何發展。
文章表示,關於中國問題的對話機制已經成為美歐整體協調機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美歐協調在拜登執政之後正進入「蜜月期」。
對於「中國問題」能否成為美歐關係的「黏合劑」?文章說,美歐「中國問題」對話機制始於川普任內,拜登執政後基本上全盤接手,又進行了調整升級,充分說明加強與歐洲在中國議題上的協調已是美國兩黨共識,這一趨勢將長期存在。
文章表示,拜登執政為重塑跨大西洋關係創造了比以往更多的機遇,但在如何應對中國挑戰問題上,美歐仍然面臨諸多分歧,而這也是雙方急於協調的根本原因。
文章稱,從本質上看,美歐在中國議題上存在「戰略錯位」,對於美國而言,拜登執政面臨的挑戰之一是如何重塑美國競爭力、彌合國內兩黨分歧、緩和政治極化趨勢,引入中國議題既是拜登「治癒」美國、刺激國內發展動力的手段之一。而對外政策角度看,拜登政府將中國議題視為重振跨大西洋關係的施力點,也認為修復美歐關係將有利於美國贏得與中國的戰略競爭。
文章說,然而,歐盟希望在中美之間保持一定的戰略平衡,中美都是歐盟重要的貿易夥伴,儘管美國是傳統盟友,但歐盟不願徹底倒向美國而摧毀與中國的關係。
文章表示,在這一背景下,歐盟涉華態度表現出明顯的複雜性,將中國定位為「合作和談判夥伴、經濟競爭者和制度性對手」,也會針對不同的事務和政策採取不同的方式與中國接觸。從歐盟角度來看,重啟美歐「中國問題」雙邊對話機制更多是為了避免雙方對華政策分歧擴大,並沒有改變歐盟對華政策的總體方向。
(中國時報/許依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