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烏衝突發生至今,從土耳其、以色列到德國與法國,紛紛加入調停行列。與俄羅斯關係密切的中國,也被歐洲期許能成為和事佬,但學者坦言,中國似乎沒有這種意願。中國在事件中採取的中立角色,則使歐洲重新反思對中關係。
美國之音近日引述德國墨卡托中國研究中心(Mercator Institute for China Studies)中歐關係專家葛瑞(Grzegorz Stec)說法,認為中國在俄烏戰事上還未成為歐洲廣泛批評的對象,一些歐洲政界領袖反而希望中國可以成為調停者。其中,歐盟外交與安全政策高級代表博雷利(Josep Borrell)即是一例,他不久前接受西班牙媒體訪問時表示,歐美都無法協調緩解局勢,「一定只有中國」才能在俄烏衝突居中調停,而中國「必須發揮作用」。
儘管歐洲政界對中國調停有所期待,但北京的意願似乎不高。葛瑞解釋,北京對獨自承擔調停的角色並沒有特別的興趣,即便有,也非常不可能把歐盟和烏克蘭可以接受的解決方案擺上談判桌。但截至目前,歐洲領導人依然熱衷與北京接觸,並利用北京的管道對莫斯科進行溝通。
葛瑞也示警,當歐洲繼續看到中國在解決衝突上沒有積極正向的參與時,歐洲輿論對中國持負面態度者可能就會增加。
報導指出,俄烏戰爭拉近了歐洲與美國的距離,並讓歐洲重新審視與中國的關係。紐約研究機構諮詢公司榮鼎集團(Rhodium Group)中歐關係專家巴爾金(Noah Barkin)認為,如果北京在俄烏戰爭中繼續持觀望態度,或繼續採「美國和北約迫使普丁採取軍事行動」的論調,將對中歐關係造成持久性的傷害,且中國和俄羅斯會共同被看成對歐洲的威脅。
(旺報/陳冠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