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烏戰事持續,外界關注中國在衝突中扮演的角色。中國旅美的內華達大學政治學系副教授蒲曉宇從學理分析指出,中國官方至今的表態更趨近於「逃避者」(Shirker)和「共同領導者」(Co-leader),或在其之間游移,既不把自己放到衝突前線,同時透過多邊機制參與協調。
蒲曉宇3日在「大學沙龍」發表線上演講時做上述表示,其講題為「俄烏衝突、世界秩序與中國的角色選擇」。該講座是來自中國的哈佛大學訪問學者發起的公益學術沙龍。
蒲曉宇分析,戰事本身是俄烏的直接衝突,以及俄羅斯與西方的間接衝突。中國官方極力避免讓這場衝突的矛盾點導向自己,並防止被擺到衝突最前線,即「趨利避害」。就此而言,中國接近「逃避者」的角色,近似於鄧小平所提的韜光養晦、江澤民的悶聲發財。
蒲曉宇說,中國同時透過多邊場合與聯合國機制展開多邊外交與援助,此時中國的角色選擇則更接近「共同領導者」,這也凸顯中國不是新霸權、無意獨當一面。
然而,上述兩種角色選擇背後,隱含中國對其實力及世界秩序正當性截然不同的判斷:選擇「共同領導者」代表中國評估自己的實力與世界秩序正當性都是強勢的,反之,選擇「逃避者」代表其評估兩者都是疲弱狀態。
此外,蒲曉宇還提及「挑戰者」(Challenger)與「支持者」(Supporter)兩種角色,中國如果選擇前者,理論上應會完全倒向俄羅斯、與西方攤牌;選擇後者角色則會譴責俄羅斯或加入西方制裁行列。這兩種角色在中國學術界與民間雖有諸多討論,但皆非官方主流立場。
至於俄烏衝突對中美關係發展的影響,蒲曉宇認為,雖然中俄都與西方有矛盾,但中國基於長遠利益,不會像俄國脫離國際秩序、對西方「掀桌子」,中西矛盾不若俄國尖銳;加上美國投入戰略資源應對歐洲安全局勢,可能部分分散其印太資源,這些都是中美關係的新契機。然而,若西方基於意識形態把中俄視為一體共同打壓,或對俄制裁殃及中國,則是中國要面對的新麻煩。
(旺報/陳冠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