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7-03・旺報-綜合報導

2022-07-03・旺報-綜合報導
俄烏戰爭啟示 郭岱君:勿挑釁大陸

七七盧溝橋事變,促成中日全面開戰,儘管在此之前日本帝國已經在蠶食中國,蔣介石領導下的國民政府也不願輕啟戰端,而日本其實也一直忌憚跟中國正式開戰。鑽研近代中國史的學者郭岱君打趣說,1937年的7月7日那一天,如果已經發明了iPhone,中日戰爭不會這麼早就開打。

長風基金會講座「重探抗戰史:戰爭與我們的距離」,2日邀請史丹佛大學胡佛研究院研究員郭岱君,解析從抗戰前到抗戰後的時局變遷。

郭岱君說,九一八事變丟了東北,中國人雖然傷心欲絕,但是當時的中國仍不是一個統一的國家,軍閥盤據,各有所謀,絕對打不贏日本。這點蔣介石也很清楚,但是打「持久戰」的種子已經在內心慢慢萌芽。

然而1935年的《何梅協定》,國民政府大致喪失華北主權,蔣介石察覺不能再忍,大戰將隨時爆發,於是奔走中國各省,決定以四川作為最後根據地,重慶作為陪都。

「當時的中國很弱,日本根本沒把中國看在眼裡。日本陸軍假想敵是俄國,日本海軍假想敵是美國,日本真的沒有要在中國用兵的意思。」郭岱君指出,要不是因為盧溝橋事變,要不是因為碰上的是吉星文這麼性烈的軍人,中日戰爭不會這麼早爆發。

郭岱君說,其實盧溝橋事變當夜,日本駐屯軍與二十九軍(宋哲元部隊)徹夜談判,雙方已有共識。兩天後,張自忠與駐屯軍參謀長橋本群達成停火共識。只是蔣介石在收到盧溝橋事變的消息後,派中央軍4個師北上,盼趁機打破《何梅協定》,在被東京得知動向後,日本陸軍態度轉為強硬 。

郭岱君強調,儘管情勢緊張,但是雙方都沒有要真正開戰的意思,尤其是日本方面,當時知名軍事家石原莞爾一再強調:「決不可在支那用兵,否則將陷帝國於支離破碎之中!決不可在支那用兵,否則將陷帝國於兩端之動蕩。」郭岱君打趣說,當時資訊傳遞速度慢,不清楚對方的動向與意圖,最後終於爆發全面戰爭,如果當時有iPhone,或許就解決了。

郭岱君說,其實日本只要成立魁儡政府,繼續奪取中國的資源就好,根本不用開戰。不過這也成了歷史的大哉問,這麼精明的日本人為什麼要侵略中國?為什麼進一步擴大戰爭?甚至一步步陷入蔣「以拖待變」的大戰略?

郭岱君表示,現在很多人都把台灣類比烏克蘭,但是兩者之間怎麼能比?烏克蘭是台灣的16倍大,烏克蘭已經有近600萬難民逃出去,我們又能往哪逃?我們跟大陸是敵是友、是和是戰,取決於最高領導人的智慧。面對大陸這麼強大的一個對手,不要有事沒事故意去戳人家,領導人的疏忽或是誤判,最後付代價的往往就是小老百姓。

講座與談人、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蘇聖雄則表示,2016年政黨輪替後,官方不提倡抗戰史,這個狀況下中國現代史研究又再度面臨低潮。推動抗戰史研究的機構,比如國史館,現在主要研究取向就是台灣史,尤其是白色恐怖;黨史館則因為沒錢,幾乎沒法再開門了。

蘇聖雄說,大環境對於抗戰史研究似乎非常不友善,不過史學研究的創新往往是時代變動所產生,雖然官方不再支持,仍有民間資助研究抗戰史,郭老師的《重探抗戰史》就是很好的例子。

(旺報/楊孟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