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哲學家尼采曾說「凡殺不死我的,必使我更強大」,華為手機重出江湖,為這句話做出最好的詮釋。2020年華為打敗三星,成為全球智慧手機銷售龍頭,全球市占率超過兩成,卻遭美國打壓圍堵,加上各國對華為手機資安的疑慮,華為銷售節節敗退,2021年第4季全球市占率不到2%,等同被宣布死刑。
華為手機強力回歸
當時許多媒體與分析師都認為,華為很難東山再起。但今年8月華為推出新旗艦機種Mate 60 Pro,立即吸引全球目光,也帶動搶購熱潮。根據總部位於德國的全球第四大市場調查公司GfK統計,華為Mate 60 Pro於發布後單月銷量接近150萬支,年成長超過一倍,相較同期發布的蘋果iPhone 15系列單月銷量年減6%,形成強烈對比。有最強蘋果分析師稱號的郭明錤認為,華為對手機產業的影響力正強力回歸,有希望成為明年手機成長力道最強者。
知名加拿大科研機構TechInsights亦指出,隨著Mate 60 Pro大賣,華為第三季手機出貨量年成長幅度高達50%,在大陸市占率也重新站回13%,逐步進逼蘋果。而為何華為Mate 60 Pro如此受到關注?主要還是技術自主創新含量驚人。根據TechInsights副主席Dan Hutcheson說法,華為Mate 60 Pro搭載的全新自主研發麒麟9000s晶片,工藝水準或許不如台積電的高階製程晶片,但也算是非常先進,且差距明顯縮小。
TechInsights拆解Mate 60 Pro,發現除了自主研發創新的麒麟9000s晶片外,內部零組件至少9成以上都是國產化元件,本土供應商高達46家,凸顯大陸推動晶片產業本土化與關鍵零組件自給自足政策已開花結果。特別是在美國卡脖子威脅下,Mate 60 Pro能順利問世,足以證明華為有能力擺脫美國的制裁與圍堵,走出獨立自主與創新研發的道路。
大陸始終堅持,科技創新、自主研發,無路可退,只能堅定不移向前。不管是對內加速產業升級轉型,或者對外因應美國圍堵壓力,這都是大陸應該也是必須要走的道路。不過,儘管近年來大陸愈來愈重視研發在生產上的投入,比重也逐年攀升,但對比歐美先進國家投入程度,還是有段不小的差距。
大陸國家統計局提供的數字顯示,2022年大陸研發經費投入首次突破3兆人民幣,連續7年保持雙位數增長,占GDP比重2.55%。從時間縱軸角度來看,逐年雙位數成長的成績,絕對是水準以上的表現,若從國家橫軸角度觀察,2.55%這個數字,還是有很大的進步空間。根據OECD統計,2021年主要國家研發經費占GDP比重多在3%以上,如以色列5.6%、韓國4.9%、美國3.5%、日本3.3%、德國3.1%等,台灣也達到3.8%,可以看到大陸在研發投入上還有很大的成長空間。
民間力量帶動創新
自2006年頒布《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畫綱要(2006-2020)》以來,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就是大陸國家發展戰略核心,也是提升綜合國力關鍵。2018年中美貿易戰的爆發,不僅讓這股信念更為強化,也讓這個進程全面提速。無論是利用新型舉國體制優勢發展半導體產業,或是增加預算支持、推出更多租稅減免與補貼、擴大優先採購範圍及規模等,都能看到大陸政府打算加快自主研發創新的決心。
這樣的努力方向是對的,相關成果也陸續顯現。不過,長期而言,只有政府單方面投入絕對不夠。更重要是以市場機制喚起企業意識(包括國企及民企),進而帶動競爭活力,願意主動投入創新研發,才能帶動創新生態環境的改變。
換句話說,堅持自主研發創新路線,不只是單純為應付美國小院高牆的戰略,更多是基於經濟長遠發展考量。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自主創新研發亦然,短期是企業成本支出的增加,長期卻是資本與成長動能累積的加項。
華為做了很好的示範,但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一個華為還不夠,北京應該思考,如何在市場機制下複製華為模式,讓它成為滿園春。供應鏈自主、科技自立自強,經濟長期增長,是兩岸人民所樂見。(旺報/本報訊)
上一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