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英文總統4月11日在民進黨第17屆第15次中執會,針對當前美中貿易戰及對台灣的影響,提出「兩個正確」和「四項策略」:推動五加二產業創新計畫和新南向政策的兩個判斷正確;以及行政與國安團隊做好應變措施、落實五加二的產業轉型、強化新南向國家經貿合作、以及積極參與美國和日本的亞太布局與CPTPP和印太經貿合作體系之區域經濟組織等四項策略。以下我們從「國際政經情勢」、「五加二產業創新」、以及「新南向政策」的三個面向加以論述。
首先,形勢比人強,國際政經情勢瞬息萬變,操之於人;是否參與區域經貿組織、或是參與的深度和廣度,如果純粹從政治考量,到頭來傷害到的是台灣的長期經濟發展。美國總統川普去年1月上任就宣布要退出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議(TPP)、對北美自由貿易區(NAFTA)意興闌珊、去年11月到訪中國大陸甚至簽訂2,500億美元的經貿大單。而去年底以來的發展則是在11月推動「自由開放的印度洋-太平洋戰略」,去年12月的首份國家安全戰略報告將中國大陸視為「修正型強權」的競爭對手,而今年3月以來,「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展協定」(CPTPP)正式簽署,美國與中國大陸的貿易戰開打一個多月,美國和英國與法國向敘利亞展開軍事行動,與俄羅斯交惡,甚至可能兵戎相見之際,美國政府不但重新考慮TPP,和加拿大與墨西哥的NAFTA也因為同時與中俄齟齬不快,從而顯得峰迴路轉,後市可期。就此而言,蔡英文總統「希望重建台灣在亞洲的經貿關鍵地位」,雖然志向遠大,但後續發展不僅難以預測,更無法操之於我。
其次,蔡總統指出,政府的五加二產業創新計畫,推動產業的升級和創新,「現在因為美中貿易紛爭而產生的變局,證明當時的判斷是對的」。蔡總統可能已經忘記的是,去年10月1日她接受中央社專訪時,曾經就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反對「五加二產業創新」,解釋說,「五加二計畫並不是創造新的產業,也絕對不是挑選幾個產業發展」。證諸於過去半年來的實際發展,由經濟部、科技部、衛福部、國防部、國發會、農委會等部會所致力的五加二產業創新,從綠能科技、亞洲矽谷、智慧機械、生醫產業、國防產業、乃至於新農業和循環經濟,選定的產業逐漸成型,雖然有對焦到前瞻基礎建設的綠能建設,但卻和軌道建設、數位建設、水環境建設、以及少子化與食品安全,沒有產生相加相乘的效果。
換言之,「五加二產業創新計畫」和「前瞻基礎建設計畫」,兩項當前最重大的發展計畫,在蔡總統就任近兩年的此時此刻,雖然並不是南轅北轍,各行其是,但卻絕對稱不上是並行不悖,相輔相成。蔡總統所言,去年推動「五加二產業創新計畫」的判斷正確與否,還需要時間的檢驗。
最後,新南向政策做為國家發展戰略轉進之後的重新定位,被賦予太多、也太沈重的政策任務。蔡英文總統2016年520就任之後,總統府於8月公布「新南向政策綱領」,以及行政院隨即在9月所通過的「新南向推動計畫」,其後去年10月在「玉山論壇」將新南向政策視為「亞洲區域戰略」定位之宣示,或是逐漸轉型到現在的「對新南向區域、國家與社會的全面鏈結」,新南向政策已經成為蔡政府最核心的大政方針。
更進而言之,就連前述的「五加二產業創新」之產業落實都還要做到與新南向18個國家的鏈結,但是總統府的新南向辦公室則因為「從任務規劃階段進入全面推動階段」(總統府新聞稿的用語),自2018年起「解除任務編組」。目前取而代之最重要的政策執行單位是行政院的經貿談判辦公室,以及其所列管區域農業發展、醫衛合作與產業鏈發展、產業人才合作、產業創新合作、以及新南向論壇與青年交流平台的所謂「新南向五大旗艦計畫」,和跨境電商、觀光、公共工程的「新南向三大潛力領域」。簡言之,新南向政策從目標訂定開始,就已附加過度的「全方位發想」,企圖鏈結國內的產業發展和基礎建設,並向外做國家戰略重新定位的延伸,不僅不切實際,更高估本身的能力。
綜合以上所言,目前政府推動的參與國際組織,或五加二產業創新,或新南向政策,無論之前是否判斷正確,但至今已推動近兩年,正是檢討執行成效如何的時候。如果執行面障礙重重,目標難以聚焦,則應修正目標,縮小打擊面,專注於可執行的部分,或許更值得努力。遠大的目標和漂亮的口號,雖然一時令人興奮,但執行有成效才是人民真正的需求。
(工商時報/主筆室)
想看更多請上工商e報官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