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5-13・工商-綜合報導

2018-05-13・工商-綜合報導
基因編輯番茄能吃嗎?

學家和農業界努力宣傳新的基因編輯技術與傳統基改技術不同,不過反對者將基因編輯稱為「基改2.0」,努力防止此類食品蔓延。

 

■The agriculture industry, which hopes Crispr technology will transform the business, faces opponents who call it”GMO 2.0″.

美國紐約冷泉港實驗室(Cold Spring Harbor Laboratory)植物生物學家利普曼(Zachary Lippman)博士,站在他悉心培養的兩英畝實驗作物前,其中包括採用名為Crispr-Cas9的基因編輯(gene editing)技術栽種的番茄,他摘下一顆番茄然後問道:「有沒有人想嚐嚐看?」

利普曼問到重點了,「有沒有人想吃基因編輯作物?」這個問題在食品產業引起廣泛回響,在新的基因編輯食品在市場販售之前,已經引發各界激烈辯論。

食物 還是原始的好

科學家和農業高階主管等支持者主張,對植物進行基因編輯能改良農作物,協助滿足全球人口增加衍生的糧食需求。然而有機農和天然食品公司認為,基因編輯作物可能危害人體健康,若是擴散到農場之外可能永久改變環境。

農業產業亟力避免重蹈基因改造農作物覆轍,雖然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和世界衛生組織(WHO)核可基改食品的安全性,但基改作物上市仍讓業者經歷一番苦戰。種子公司和農場團體砸下數百萬美元經費,強力推廣生技作物的優點,同時對抗產品標示規定和禁止種植基改作物的提案。

儘管基改作物在美國農場相當普遍,美國的玉米和黃豆種植面積有超過九成是栽種基改品種,但消費者仍然心存疑慮。據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調查顯示,39%的美國成年人認為基改作物不如傳統農產品健康。

據非營利組織「無基改計畫」(Non-GMO Project)調查顯示,2017年非基改產品銷售由2010年的3.49億美元攀升至255億美元。該組織將基因編輯稱為「基改2.0」。

農業產業主管宣稱,包括Crispr、Talen和ZFN在內的新基因編輯工具,與1980年代孟山都(Monsanto)等公司採行的生物科技技術本質不同,舊的技術通常含有外在物質的基因,包括細菌、病毒和其他植物,注入這些基因能讓作物抵擋殺蟲劑或害蟲。

實驗室作物 敢吃嗎?

新的基因編輯技術透過更改植物本身的DNA,無需額外導入新的基因,達到與基改相似的結果。科學家利用Crispr技術培養出抗旱玉米、低麩質小麥,和超大番茄。

農業產業努力說服公眾相信,新的基因編輯技術與傳統基改有差別。不過有機食品公司致力防阻基因編輯食品入侵貨架。

利普曼在實驗室附近的田地種植了數種Crispr番茄,他透過新技術變更番茄的DNA,增加每株植物的產量,或是讓果實更碩大。利普曼的專業知識讓他受聘為公司的科學顧問,包括農業新創公司Inari,以及向學科家、學童和公眾演說的機會。

利普曼的番茄在家引起唸生物的高一女兒和太太的討論。他的太太雖然了解對抗全球食品挑戰的重要性,但質疑實驗室作物帶來的長期影響。

利普曼有時提議要將實驗室的番茄帶回家,但他的家人迄今還沒品嚐過Crispr品種,利普曼說:「因為太座不准」。

(工商時報/顏嘉南)

想看更多請上工商生醫健康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