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5-26・工商-專家觀點

2018-05-26・工商-專家觀點
工商社論》驅動服務業薪資成長的策略

近年來,台灣薪資的停滯成為各界關切的課題,而欲提升薪資水準,關鍵的因素在於提升生產力,尤其是占台灣生產毛額(GDP)近七成服務業生產力的提升。因此,我們嘗試分析若干服務業領先國家的發展方向與提升生產力的模式,接著再回頭檢視台灣服務業的發展困境暨提出因應策略。

2016年全球服務輸出貿易大國,前六大國為美國(7,330億美元;占全球比重15.4%)、英國(3,290億美元;占6.9%)、德國(2,670億美元;占5.6%)、法國(2,350億美元;占4.9%)大陸(2,070億美元;占4.3%),以及日本(1,690億美元;占3.5%);上述各國合計約占全球服務輸出比例的40.6%。就歐美國家的服務輸出結構觀之,多數集中於附加價值較高的金融、智慧財產、數位網路服務、資通訊服務及商務服務。相較之下,台灣服務業輸出排名偏低,占第26位,出口571億美元(1.2%)。原因在於金融、影視、文創、商業顧問、國際會展、跨境電商及物流各種服務出口成長緩慢及其所占市場份額偏低之故。

在主要國家提升服務業競爭力的策略上,美國之數位創新服務業的崛起,透過領導性思維、前瞻性洞察、掌握全球數位經濟的需求,以及成功推動全球數位經濟服務價值創新生態體系。臉書、蘋果、亞馬遜及谷歌等四大科技巨頭,合稱「FAAG」。它們各自展現數位科技創新及商業模式,在各自創新服務產業領域,獨領風騷。臉書創造了全球性社群網路平台及帶動數位行銷及新媒體。蘋果公司透過行動手機的APP網上服務,吸引全球行動手機粉絲的目光及搖手機文化。亞馬遜帶動網路零售及消費者客戶體驗的智慧零售與智慧物流。而谷歌則透過網路搜索引擎,提供使用者於任何時間,任何地區掌握即時資訊,提供食衣住行育樂等生活的滿足。

日本則鎖定住宿、餐飲、零售、運輸、介護、批發、金融、保險、專業服務、電訊網路、醫院等產業,列入生產力及創新提升的主要對象。針對服務業生產力的政策思維上,將「效率」單一導向思維與評量方式,轉變為「服務業價值創新與效率」雙向評量標準。亦即將服務業生產力的提升,重新定義為「創新附加價值提升/效率提升」。「生產力」的內涵,不再單純著重「效率」指標,要求企業加速提升具獨特價值的創新性服務,如增加促進創新的投資、推展頂級顧客層、擴大商圈、強化品牌力,以及增加消費者體驗等。

反觀台灣,台灣經濟發展及低薪的困境,很大部分在於服務業生產力嚴重不足及服務外銷競爭力不足所致。有關台灣服務業發展上的主要瓶頸,原因歸納如下:

第一,服務業結構性問題。服務業總共約90多萬家,大型服務業家數不足,幾乎都是中小企業。第二,服務業缺乏研發投資。台灣大部分研發資金投入於製造業,跟日本的「重製造、輕服務」的失衡現象一樣。服務業缺乏創新研發投資,也就無法提升生產力及價值,也影響內外銷服務業的發展。第三,缺乏魄力進口先進創新服務業及服務系統。國內熱門的服務業都偏重個人化、小確幸的服務業。大型服務企業都偏重於實體通路的投資,如量販店、便利店等內需市場。長期忽略高價值服務業的進出口,導致成長動力嚴重不足。第四,缺乏發展高價值服務業的國家隊及開拓出口市場。

放眼全球服務業領導國家,都有重要的服務業出口,例如新加坡和香港已推動知識型共享經濟及高級餐飲服務業的出口。韓國則大力推動文創、影視、餐飲美食及韓國食品的輸出。反之,台灣目前的高值服務業如醫療、金融、美食、商業專業服務及數位服務業,均過於保守且國際化程度不足,缺乏展現台灣創新服務(serviced by Taiwan)的能耐及其品牌能見度。

綜言之,政府在重視製造業之餘,也應重視服務業,將更多資源放在服務業,改善「重製造、輕服務」的失衡現象。其次,引介科技、商業模式,以及鬆綁法規、加速產業化來驅動現代化服務業(如資訊、通訊服務業、商業服務業、金融服務業等)的發展,並借鏡美、日、韓等國的推動服務業轉型及生產力提升方案。再者,透過整合、組織各種服務業的國家團隊,建立創新服務業與創業生態園區,以及推動服務業之全面性創新投資。如此一來,才足以開拓高價值服務業出口、帶經濟成長新引擎,進而建構台灣成為亞洲先進服務業樞紐。最終才有能力徹底解決服務業低薪、過勞的困境。

(工商時報/主筆室)

想看更多請上工商E報官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