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6-09・工商-專家觀點

2018-06-09・工商-專家觀點
工商社論》關注惡質選舉已成為經濟沉淪的禍首

近十年來,台灣經濟陷入中低度的平庸成長,薪資也呈現長期的停滯,雖然和全球金融海嘯及歐債危機等風暴的肆虐影響有關,但也和近十年來國內惡質的選舉文化脫離不了干係。

至於選舉如何衝擊經濟的表現?簡言之,選舉對經濟的負面影響可以體現在績效指標(KPI)的短線操作、干預正常的經濟運作及兩岸關係的低盪等層面,以下我們加以細說分曉。

第一,績效指標(KPI)引導多說少做、短線操作:由於選舉的KPI著重候選人的口才、群眾魅力,因此,鼓勵參選人走短線、煽動性,甚至開出不負責任的支票,先求當選再說,不像以往的政務官以實務經驗為主,累積戰功再一步步升遷。反之,台灣鼓勵有媒體曝光度,能操作議題的參選人,久而久之,KPI鼓勵少做多說人物。加上近年來政務官更迭頻仍,政策以短線、有亮點,而不著重深耕、推動長期的政策,而短線的政策自然不易達到對經濟有長期的提升效果。

以新南向政策為例,各部會傾向以放煙火、各自尋求亮點、重覆投入資源,必須深耕的東協國家消費者行為研究、經貿運籌展示基地來連結當地供應商、通路商,以及組織、人力、經費的協調整合均付之闕如,當然不易有好的表現。久而久之,短線政策導致經濟缺乏好的表現,年輕人薪水停滯,也造成世代對立。年輕人在高度挫折下利用社群網路挑戰政府政策,致重大政策推動不易,更加深經濟的惡化。

第二,選舉會導致粗糙政策的出爐,進而干預正常的經濟運作:為了選舉考量,討好群眾,只求有改革之名,而不求改革的落實、長治久安。例如軍公教人員的改革雖已落實,但影響政府財源最大宗的勞保、農保改革卻是半調子或不動如山。而過去勞保、健保的繳費設計,也為了討好選民,而刻意壓低投保人的負擔率,進而面臨破產的危機。再者,長照2.0計畫以稅收為主,但在菸酒稅不足,致長照人力薪水停滯缺乏生涯規劃而投入不足時,拼裝車、缺乏周延規劃的政策匆促上路,其失敗的機率已可預見。

另一方面,前瞻基礎建設計畫雖然透過財政支出、大型工程可以帶動民間投資、創造就業機會,卻以輕軌建設為主,對GDP的貢獻一年約只有0.1個百分點,同時,並未考慮其成本效益、優先順序及其產業關聯效果。同時,政務官無暇公務,為選舉所掣肘:選前除了勤於綁樁外,選後則致力於回饋金主、功臣,尋求雨露均霑,並以國家權位給與能力不佳的人,致行政效率大幅下降,或官商勾結弊案層出不窮。

第三,兩岸關係的低盪影響民眾的權益:一般民眾都清楚,兩岸的和諧對台灣有利,包括觀光客的到來及兩岸經貿交流的穩定性。主計總處分析,在2016年時,大陸對台灣經濟成長率的貢獻是美國的2~3倍,花旗銀行也做過調查,如以購買力平價計算,到了2050年,大陸、東協及印度等三大新興亞洲經濟體的GDP會占全球近一半,因此,和大陸的和諧交流是台灣經濟的最大利益。但政治人物選舉時搞民粹,大力鼓吹台獨,不承認九二共識,因為它們的目標函數在於爭取大位、追求連任,追求派系利益、權位,必須挑起衝突、民粹,才能獲取更多選票,和一般民眾追求的生活更好、薪水增加的最大目標,有所扞格。再者,政治人物因為選舉的投資必須回本,由於時下選舉愈來愈競爭,立法委員選舉動輒上億元,為了撈本,公共工程貪腐、外勞仲介、關說、綁標無所不用其極,致道路橋梁偷工減料,政策出包也就不足為奇了。

當然,選舉是民主的手段,我們不認為廢除選舉、開民主倒車是必要的手段,但選區的調整(如大選區制,避免極端、民粹人物的當選)、公共政策辯論平台的設計(避免重大公共議題陷入藍綠對決而缺乏辯論空間)、建立內閣制避免總統過大的權利、選舉政見也應有相對應預算的規劃等。當然,民眾也應有自我覺醒,了解民意代表的政績,擺脫藍綠迷思,做為投票判斷的依據。

不此之圖,缺乏配套來調整現行選舉制度的缺失,台灣將逐步沉淪,經濟也陷入平庸成長的境地。

選舉使我們的政策走短線,重大工程長期停擺、延宕,勞資對立烽火四起,貪瀆層出不窮;政客們只圖己身私利,近親繁殖,家族視權位為禁臠。但另一方面,卻對年輕世代的低薪束手無策,中下階級的苦難置若罔聞,環保抗爭、行政效率低到外人投資在亞洲國家中屈居後段班等令人搖頭嘆息的境地。

相對於大陸專制卻有效率,民眾有追求創業創新的好舞台,致使台灣年輕人有40%以上的高比例不排斥前往大陸發展。此時此刻,當我們對大陸標榜,民主自由是我們的核心價值,其實是理不直氣不壯的。而提及選舉是台灣區隔大陸,勝出它們的利器時,更是令人心虛!正視民主選舉的缺失,力求改善,才能避免經濟繼續沉淪。

(工商時報/主筆室)

想看更多請上工商官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