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鼓勵壽險發揮「保障」功能,金管會將祭出胡蘿蔔,即不含生存金的保障型保單、高齡化商品銷售占比較高的公司,可望取得多1%的海外投資額度,或是外幣保單銷售額度可額外多2%。
金管會解釋,所謂保障型商品,即無生存金、滿期金的壽險保單,就是中間沒有還本金、滿期給付或未逾95歲的祝壽金,像現在熱賣的利變終身壽險,若中間沒有還本,也可以算入保障型加分,高齡化保單則是傳統年金、長照保單、小額終老、健康管理或實物給付的保單,但這部分目前保費都較小額。
金管會在金融發展行動方案中,有一項目標是三年內保障型與高齡化商品(不含投資型保單」的新契約保費要占所有新契約保費的60%,去年底占率已有48%,即今年開始每年要成長4個百分點。
壽險業者表示,依保險局的定義,以後各公司可能要衝刺利變終身壽險,尤其是躉繳或短年期繳費,保費才可能拉高,以換取保險局的獎勵。
壽險公會統計,今年前五月躉繳保單中,最多的就是投資型保單2,152億元,占率36%,但這部分已不在保險局鼓勵範圍。其次是躉繳利變壽險,前五月有1,585億元的保費,且合計前五月利變壽險銷量是2,810.8億元,是銷售量第一名的保單,占整體新契約保費近48%,比去年定期成長10.58%。
今年壽險市場成長最多的還是投資型保單,在南山人壽、富邦人壽、台灣人壽及中國人壽都表示今年會強化投資型保單銷售量後,前五月投資型保單新契約保費共2,288億元,比去年同期成長51.7%,若以此成長幅度,全年投資型保單應可逼近6千億元的銷量。
目前變數是投資型保單市占第一的國泰人壽4月就停售其最熱賣的月月配息型投資型年金,5月宣布降溫,同時保險局開始關注目標到期型基金投資型保單銷售方式,下半年投資型保單買氣恐會受影響。
(工商時報/彭禎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