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7-01・工商-專家觀點

2018-07-01・工商-專家觀點
工商社論》景氣燈號改版不可有絲毫政治考量

發會日前表示,使用近五年的景氣燈號將於八月改版,政府將透過這次改版,調整組成燈號的九項指標、檢查值及季調模型,以讓燈號能更準確的反應國內景氣變化。

我們認為景氣燈號每隔五、六年改版一次確有必要,因為各個年代對數字的感受明顯不同,例如1980年代經濟成長起碼要8%以上才能稱為景氣好,迨1990年代至少也得有6%,隨著年代的演變,今天能達3%也可算是景氣好了,國發會長期以來針對景氣燈號適時的檢視、適度的改版,可謂十分合理。

所謂景氣燈號,就是選擇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指標,綜合其變動用以判斷短期景氣的變化,目前所選的指標有出口、股價、工業生產、貨幣供給等九項,每項依其成長率高低給予1~5分,併計九項的景氣綜合判斷分數介於9~45分,所對映的燈號由熱至冷依序是紅、黃紅、綠、黃藍及藍五種。自1968年編製景氣燈號以來,政府曾於1978年、1984年、1989年、1995年、2001年、2007年、2013年做了七次改版,今年八月已是第八次改版了。

我們稍微回顧一下四十年來改版的變化,依1968年版,海關出口要成長35%才能得5分,經多次改版後,目前只要成長16%即得5分。又如股價指數,1989年版年增率要超過41%才給5分,今天22.5%即給5分。

再如1995年版,非農部門就業人數要成長4.0%以上才給5分,如今只要2.4%即有5分。此外,工業生產、貨幣供給、機械設進口等項目的檢查值,經多次改版後也都呈下滑走勢。

由此可知,亮什麼燈號除了與所選擇的代表性指標有關,各項指標計分標準(檢查值)的設定也極為關鍵。從長期而言,隨著經濟規模擴大,檢查值適度調降有其合理性,惟其調幅多大仍需視前期與本期的經濟情勢而定,為免新版燈號於八月公布後遭到各方質疑,我們提醒國發會要注意以下四點:

第一、依未來五年經濟預測,本次修正只能微調:依國際貨幣基金(IMF)預測,我國未來五年經濟成長平均2.0%,而我國近四年(2015~2018)經濟成長平均為1.9%,這說明未來台灣經濟表現與目前相去不遠,既是如此,本次改版不論是指標的調整、檢查值的修正,皆不宜有太大的變動。

第二、依各期經濟走勢,本期沒理由調降檢查值:我們回顧過去七次改版,都伴隨著經濟成長的趨緩,例如1980年代經濟成長8.5%,降至1990年代6.6%,這個降幅不小,相關檢查值有必要跟著調降。至2000~2009年續降至3.8%,因此改版以調降檢查值,亦有道理。然而,自2010~2017年經濟成長3.5%,與前一期平分秋色,這說明我國總體經濟水平十多年來已趨穩定,調降檢查值非僅不具正當性,還有放水的嫌疑。

第三、新舊版燈號對照表應循例公布:自有景氣燈號以來,景氣燈號改版後是不會回溯修正的,但卻會公布回溯比較的結果,以讓外界了解過去五、六年用新舊版編製會有多大差距,這個透明化的傳統在本次改版必須維持,以供外界檢視新版是否改變了我們對國內景氣走勢的原有認知。

第四、過去五年新舊版燈號宜力求一致:依過去兩次改版對照表,新版的景氣綜合判斷分數總會比原版提升兩、三分,有時就跨越了變燈的門檻,舉例來說,2013年的改版讓2007~2013年的四顆綠燈變黃紅燈、四顆黃紅燈升格為紅燈,七顆黃藍燈變綠燈,近兩成燈號出現變化,如前所討論,台灣本期經濟與前期相若,與未來五年也是旗鼓相當,變燈的比例不宜超過一成。

我國景氣燈號歷史悠久,長期以來一直是各方參考的重要指標,常言道:「藍燈買股票,紅燈數鈔票。」說明景氣燈號深植人心,的確有助於國人研判景氣,有鑑於此,景氣燈號的改版必須著眼於經濟,政治人物絕不可胡亂下指導棋。台灣已有七年多未亮出一顆紅燈或黃紅燈,依執政者只想看好數據的天性研判,他們一定急於想扭轉這個局面,但我們在此要嚴正警告:「千萬別想藉由本次燈號改版暗渡陳倉,若執意如此,除了會毀掉景氣燈號的公信力,執政黨也必將為此付出沉重的代價。」

如今我國除了有景氣燈號,水情、供電也都有燈號,其目的就是提醒執政者未雨綢繆,我們雖然希望水情月月亮藍燈(水情正常)、電力日日是綠燈(供電充裕)、景氣常常有紅燈(景氣熱絡),但這得循施政成效得之,豈可以政治力強取?蓄意讓燈號變好看無異掩耳盜鈴自欺欺人,於國家經濟反而有大害。那些曾運用政治力干預者,或正準備用政治力干預者,宜多深思,這樣做不是愛台灣,而是害台灣,會讓台灣陷入危境而不自知。

我們認為只有讓「燈號歸燈號,政治歸政治」才是上策,一切循政治力干預者皆屬下下之策,不知蔡總統以為然否?

(工商時報/主筆室)

工商粉絲團
工商粉絲團
工商時報@L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