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6月底到本月初,三件與我國能源發展政策攸關的重大事件,為蔡英文總統「2025非核家園」的政策目標,敲下了一記警鐘。從行政院賴清德院長在6月29日表示,台灣的電「不是不夠用,而是剩不夠多」開始,而必須在2025年達到能源占比50%的天然氣,中油預定在桃園觀塘工業專用港興建的第三天然氣接收站,環境影響差異評估也在7月3日遭到環評會議予以「不通過」退回;此外,台電已經在7月4日將核四第一批的燃料棒運離廠區、送回美國,等於為我國的核能發展正式劃下句點。
事實上,所謂的「非核」家園並不是世界的潮流趨勢。國際能源總署早在2016年的報告就指出,世界各國的核能發電會從2014年的11%占比,提高到2040年的18%。國人最熟悉的案例則是,日本政府曾經在2006年確立「核能」的國策,當時預定在2030年前興建14座核電廠,屆時核能占比30%至40%。然而在2011年的福島核災之後,「核能歸零」的政策維持不到兩年,就因為必須進口大量的天然氣和燃油,從而導致2012年嚴重的貿易逆差,國內電價大幅上漲,也使得如今的日本政府是「減核,不廢核」。
今年3月,行政院原子能委員會審查同意台電公司所核備的核四核子燃料運送出國的管制作業,固然可以向國人展現政府推動「2025非核家園」的決心。但是,所有燃料棒將在2020年前全數輸出的計畫,卻也並沒有改變原能會在6月5日審查通過核二廠2號機的「再轉案」。而或許正因為如此,賴清德院長才會很有底氣的公開指出:「在桃園大潭電廠、苗栗通霄電廠、新北林口電廠及高雄大林電廠新機組陸續上線後,明年備轉容量率將可以從目前的6%提高到10%,備用電量也可以達到15%」;相信今年夏天不會有缺電的問題,應該並不是信口開河。
然而,就算不管核能電廠能不能順利轉型成為「綜合電力園區」,「運送」、「拆解」、以及「再利用」的三部曲能否在未來功成身退,賴清德院長所言不虛的政策宣示,還是要面對「2025非核家園」的天然氣占比高達50%之重大挑戰。就2017年我國的發電結構觀之,抽蓄水力1.2%、燃油4.5%、再生能源4.5%、核能8.3%、燃氣34.7%、燃煤46.8%,就算不討論8.3%的「核能歸零」、以及如何在7年內將4.5%的再生能源提高到20%,「燃氣」必須在2025年前提高15%,以達到50%的能源占比,將是「不可能的任務」。
賴清德院長「不缺電」的前提是,中油公司的第三接收站必須趕在2022年供應天然氣,要不然等到台電的大潭電廠新增機組於2022年和2024年陸續商轉之後,缺少第三接收站300萬公噸的天然氣,電力的缺口屆時將會無法彌補。在經濟部2017年2月「未來天然氣供應能力分析」的會議資料裡面,台電公司當時的期程規劃,甚至還包括興建「台中港接收站」以及「協和接收站」,而那時候對於2025年營運量的規劃是擁有五座接收站、以及3270萬公噸的天然氣供應能量。
對照經濟部能源局所強調,「如果不蓋第三接收站,其他接收站設備利用率達到80%至90%是不正常的,而日本的設備利用率是30%至40%」,經濟部希望降低接收站利用率到72%的長期規劃,如果不能成真,則目前的高雄永安接收站和台中接收站「南氣北送」之現況,一旦必須設備百分之百保持滿載運轉,勢必會大幅提高突發狀況或設施故障的應變風險。就此而言,儘管中油公司為了要通過環評,已經縮小開發的規模,工業港的建設也以離岸的方式維護藻礁的生態,並且承諾未來提撥五年1億元做為生態復育之用。更重要的是替代地點、台北港的開發時程將需要15年,緩不濟急,也使得賴清德院長「不缺電」的政策性宣示很可能會跳票。
沒有人願意看到台灣長期籠罩在缺電的陰霾之下,如今天然氣第三接收站的環評沒有過關,則政府對此在責無旁貸之餘,必須提出更具體的因應對策。一方面,有沒有可能如同環保團體所期盼,成立「保護區」,納入目前內政部進行當中的國土計畫「國土保育」或「海洋資源」的功能分區,是一個思考的方向。但是,展望未來,天然氣消費量將因為「2025非核家園」政策的關係而必然大幅提高,面對供應不足的能源安全挑戰,在廢止核能電廠的同時,要如何滿足供電的缺口,政府真的欠全體國人一個說法!
(工商時報/主筆室)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