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8-28・工商-綜合報導

2018-08-28・工商-綜合報導
台灣生技產業大盤點 浩鼎教會我們的事

產業本來就有起有落,除了技術、資金、人才因素外,還要看政策面向、國際潮流及整個經濟大環境趨勢。

歷經馬英九和蔡英文兩位總統宣示列為重點產業的生技業,原被視為最有潛力繼3C之後,成為帶動台灣經濟發展另一個強勁火車頭,卻在這產業交替的關鍵四年連續打壞球,讓國人在失望、焦慮之餘,急著探索原因和思索解套的辦法。

是我們少了一位21世紀的「經濟國師」李國鼎?是政府對創新產業不熟悉,政策未到位?還是法規未鬆綁,困住了前進的腳步?是生技業人才、經驗不足、資金短少,乃至缺乏新穎的題材?亦或國人對生技太陌生,殺進殺出,提高投資風險,讓業者無法經營長期佈局的底盤?

光是一個浩鼎案,就是一本痛失2千億市值的教課書,這還不包括其引爆的人才斷鏈、技轉案停滯、投資氣氛改變和點燃下市潮的骨牌效應。

浩鼎風暴突顯了新藥解盲的迷思、技轉案是圖利?是利害關係還是利害衝突?政府在生技風暴後亡羊補牢的決心,不斷祭出基亞條款、浩鼎條款,潛規則、暗規則、明規則都來了,是真的保護了投資人嗎?還是把生技的盤子做小了?

新創產業的發展,必須和時間賽跑,但浩鼎事件後所引發的產業緊箍咒、司法追訴、法規落後、政治口水戰、投資人不信任等,卻讓這個新創產業還未衝刺,就摔了一大跤。

面對生技產業市值重挫,新創生技公司募資與股價承受巨大衝擊;生技人才不願歸國、產業分析師外逃、沒有足夠專業研究人員分析生技公司價值,造成新創生技公司募資困難、研發進展遲滯、國際化速度放緩,台灣生技產業正逐漸萎縮中。

面對香港、大陸、新加坡對體質不錯的台灣生技業招手,台灣生技業逐一出走,工商時報「生醫網」以這兩年多來重創生技產業的浩鼎案切入,還原事發經過與生技產業發展連結的關鍵點,檢析台灣生技產業發展瓶頸,看看浩鼎風暴除了讓台灣損失一次拿到諾貝爾化學獎機會,還凸顯了什麼問題?這一堂課,教會我們什那些事?

若想更進一步了解浩鼎案,請上https://rebrand.ly/bioteccbf9

(工商時報/杜蕙蓉)

想看更多請上工商時報生醫健康網

工商時報@LINE
工商粉絲團
工商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