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8-29・工商-專家觀點

2018-08-29・工商-專家觀點
工商社論》注意中美零售消費趨勢消長的現象

國商務部與中國國家統計局在8月中旬,各自公布的7月份零售消費統計,大陸國家統計局的統計數字顯示,7月份中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為人民幣3兆734億元,年增率是8.8%,增速比6月份要少0.2個百分點;美國商務部公布的零售金額是5,075億美元,年增率6.4%。

如果把大陸與美國兩個標誌拿掉,也暫時避免陷入「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與「零售總額」統計定義的差距,大陸7月的零售金額,若以6.8兌1美元的匯率來換算,約為4,520億美元,已經是美國零售總額的90%,而大陸的增速還比美國高出2.4個百分點,如果繼續維持這樣的消長,作為GDP最重要成分的零售消費金額,大陸超越美國已經是指日可待的了。

不過,不論是經濟學界、財經媒體、或者股票市場,對於中美兩國公布的零售數字的解讀,卻與上述的觀察完全不同。

美國單月超過5千億美元的銷售額,被認為是經濟強勁復甦的重要指標,從5月至今連續三個月突破5千億美元,而且是金融海嘯至今,唯一連續十個月每月都增長的罕見趨勢,華爾街更為了「年增6.4%」的表現欣喜不已,過去幾個月,包括沃爾瑪在內的美國龍頭零售股全面上漲,新零售代表亞馬遜總市值更是站穩9千億美元,挑戰「總市值1兆美元」的目標,「只是時間早晚」、「幾乎已無懸念」。

令人訝異的是,相較數字強勁的大陸,在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的記者發布會上,記者的問題卻集中在「增速回落」的問題上,國家統計局發言人劉愛華安撫記者「0.1、0.2個百分點的月度間波動是比較正常的」,今年前七個月累計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9.3%「應該講仍然在合理範圍內」。

隨後幾天,大陸各界對於零售數字的表現,出現大篇幅檢討的聲浪,例如平安證券首席經濟學家張明,在8月中旬的一場論壇中就指出,美國、歐元區、英國、日本與中國等經濟體「由協同復甦走向分化」,今年美國經濟高歌猛進,其他國家的成長卻已經趨緩,而且新興市場的主要國家經濟增速都在下行。儘管二季度中國經濟增速還有6.7%,但是「相比去年下半年的6.9%也在溫和下行。」

也就是說,大家擔心的不是絕對值的大小,增長趨勢的起落才是觀察的重點。美國的零售金額持續增長,年增率不斷創下新高,每次發布都較專家平均預期值來得高,而且電子商務持續創造15%以上的年增率,新零售的高速增長有助於整體零售產業的健康轉型,美國傳統零售業已經跨過所謂的死亡交叉,大量無法轉型的傳統百貨公司正在退出市場,而亞馬遜、梅西、加上雨後春筍的新型態電子商務平台,則在新的網路零售平台大展身手,因此今年美國龍頭零售公司的股價大漲,整個產業的指數打敗金融業、網路科技業、交通業,成為股市最亮眼的族群。

相對上,大陸在較高的增長基礎上,卻出現許多令人擔憂的現象,例如汽車銷售,大陸早已經是全球最大的汽車市場,今年甚至預計要挑戰每年3,000萬台的歷史紀錄,但是7月份轎車銷量80.9萬輛,比去年同期減少了3.8%,較6月更大跌了7.0%;這兩年大賣的SUV車款,7月只賣了63.9萬輛,比去年同期減少了6.9%,跟6月相較,同樣重跌了6.9%。

雖然累計前7個月的汽車銷量還有微幅增長,但最近幾個月崩盤式的跌幅卻讓大家憂心不已,全國乘用車聯合會秘書長崔東樹接受《中國聯合商報》採訪時表示,2018年汽車市場「是歷年最差的一年」、「今年中國車市可能首次出現零增長。」

不只是汽車銷售,整體零售消費金額的增長速度,正在創下15年來的最低水準,回顧從2003年SARS之後,大陸的零售年增率就不曾低於10%,金融海嘯後的2009年,受惠於4萬億的財政刺激方案,甚至創下23%的歷史高峰。

類似的訊號在各個領域的統計到處浮現,例如中華全國商業資訊中心的監測資料顯示,全國50家重點大型零售企業,在今年7月的零售金額竟然同比下降了3.9%,服裝類、家用電器類零售額降幅擴大尤為明顯。

台灣今年的出口金額不斷創下新高,主要受惠於美國經濟復甦的拉動,但是,大陸零售市場的增速減緩,卻一定會對台灣的復甦動能踩煞車。台灣不僅僅在政治上受到美中大國角力的左右,經濟也面臨同樣的拉扯,大陸7月份零售、汽車銷售增速減緩,是不可忽視的訊號,我們必須密切配合大陸政府在調結構與穩增長之間的政策調控,台灣得來不易的經濟復甦才能持盈保泰,趨吉避凶。

(工商時報/主筆室)

想看更多請上工商時報官網

工商時報@LINE
工商粉絲團
工商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