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數位概念與未來產業趨勢
美國著名Gartner公司今年發表技術預測,特別提出重要的觀念,就是智慧數位網格(Intelligent Digital Mesh)裡有三個主要成分:一,人工智慧與機器學習使商業系統必須更有彈性更符合人性;二,必須是數位,才可提供即時資訊,如數據追蹤裝置可讓零售業者從監視器跟貨架收集資料以預測顧客流向;同樣,如果飛機裝感測器,再配合氣候資料,便能在電腦上模擬飛行中飛機狀況。可提早通知,減少晴空亂流傷害;三,是網格。把人、裝置、系統、資訊連成生態系統,快速辨識顧客需求,在對的時間、地點提供顧客服務,還有後勤資源的整合,這是標準的數位科技平台,串連所有消費。如中國大陸美團便是智慧數位網格概念,除建立消費者平台,也建立運送騎手平台,跟Uber車手一樣。它股票今年九月二一號在香港上市,市值已超過小米。第二例子是Amazon go ,它用裝在天花板的無數攝影機,透用影像辨識系統加上貨架精密秤重機,當消費者經過後,從貨架重量變化確定消費者是否取走商品。未來消費模式會是在家裡下載App,透過VR眼鏡感受商品,半個鐘頭商品就送到家門口;醫療運用上,人工智慧機器人華生(Watson)已讀遍醫學論文,如可以作為醫療行為的輔助;像仁寶推出愛糖寶App,可協助控制攝取多少卡路里跟糖分,也已跟好幾家醫院合作控制慢性病、糖尿病。如麗台電子跟Watson合作心臟切片,從切片心律預測心肌梗塞的高危險群。
回歸教學本質 學以致用
數位正在轉型,問題在於國內有無足夠的人才。跟數位轉型有關的科系,薪水是相當高的。為何人才不夠?擔任景文技術學院校長時,每一年招生不足的是會計系,很多人要念觀光旅遊。但畢業後,會計系最容易就業且薪水最高,觀光旅遊很難找到高薪,卻有十萬人就業,整個人力規劃出問題。科技部長警告科技領域博士生比率逐年下滑。曾有3D動畫製作公司老闆說多媒體動畫研究所畢業的學生沒人能用,公司決定自己開補習班訓練人才。為何學校無法提供最後一哩路,訓練不出可用的學生?原因在學校只負責招生跟畢業,基本上不能「當」學生,因學生轉學就收不到學費。這樣如何培育企業所需人才呢?學校討好學生,若符合學生明確要求,教育怎麼能明確?
檢討學院生態 教育部的大課題
「快樂學習」四字害死台灣,現在學生快樂學習,痛苦享受後半人生,因為會的企業不要,企業要的不會。必要處理這個問題,教育部首先要製造秩序,只規定補助多少,只管學生畢業後就職與薪水,但改變這規則談何容易。如此所有生態必須改變,要從收學費、寫論文比賽變成以就業、升學作為奬勵的生態,這會是大革命。另,學生填志願時不能再民粹化,填志願前須讓他知道選擇、他一生的規劃,否則畢業即失業,需要有教育就業資訊中心幫助學生填志願,這是民間團體、企業界可以幫忙的。以後寫程式應該從小學、中學就要開始具備的基本工具,不會寫程式就無法駕馭機器,不會駕馭機器在未來的社會就無法生存。在新時代,年輕人有新機會,重點是要能把握,接觸產業跨時代的改變,接受新機會與挑戰,上一代幫助年輕人把握機會,下一代前途才會光明。
(1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