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委不救,壽險業者只好自救。金管會29日發布新的外匯價格變動準備金應注意事項,即同意壽險公會提議,當避險成本高於2%時,每月固定提存比率由萬分之5拉高到萬分之6,今年元月即開始適用,一年估計可多提43億元,同時每月可沖抵及額外提存的比重也從50%提高到60%。
壽險業去年匯兌成本達2,309億元,創下新高,雖然整體壽險業的外匯準備金餘額去年底也已拉高到560億元,主要壽險公司仍是覺得避險成本高得不合理,希望向金管會爭取快速充實外匯準備金,有更多金額可以沖抵匯損,才能在2019年可更機動打開未避險部位,即主要降低用無本金遠期外匯(NDF)避險的比重,有效減少避險支付的一次性成本。
由於大型壽險業者訴求要借用「第二桶金」,即死差利差互抵準備金、不動產增值準備金、保單停效準備金等,直接被金管會主委顧立雄「打槍」,強調不存在第二桶金,各項準備金提存都有其目的及必要,都必須留在帳上厚植體質,以因應未來各種風險或新制度。
顧立雄先前更建議壽險業有兩條路走,一是自己增提外匯準備金、評估時機減少避險比重,二是減少國外投資金額。
保險局29日火速核准新的「人身保險業外匯價格變動準備金應注意事項」,即同意壽險公會的提案,在外匯市場避險成本、主要是CS的成本逾2%時,就可啟動加速增提計畫,每月固定提存比率由海外投資未避險部位的萬分之5提高到萬分之6,即每年提存率拉高到0.72%,保險局表示,依據去年11月數字推估,一年可增提43億元。
由此推估,壽險業去年11月國外投資近新台幣16.3兆元,而未避險部位約3.6兆元,扣掉不用避險的外幣保單及國外股票等,估計壽險業整體避險比重約在70~75%,部分壽險公司甚至拉高到8~9成,今年在CS已逼近3%、NDF更高的情況下,各公司都希望機動減少避險比重,若新台幣升值,即可能有匯兌損失,在損失金額的60%以內,可以拿外匯準備金來沖抵,如單月匯損10億元,即可拿準備金沖6億元,4億元算入損益。
(工商時報/彭禎伶、魏喬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