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0-25・工商-專題報導

2018-10-25・工商-專題報導
台灣面臨數位轉型 刻不容緩

《編按》由余紀忠文教基金會與工商時報共同主辦的《工商40產業趨勢論壇》於昨(22)日在台北萬豪酒店隆重舉行。論壇的主題是「台灣的挑戰與布局:產業轉型、投資與資本市場」並分3場座談分別討論數位轉型、台灣的資本市場與投資、並檢視台灣當前的布局與面對的挑戰作為總結。

余紀忠文教基金會持續關心國際脈動及台灣的經濟發展方向,並自2017年以來舉辦多場活動與座談,時值工商時報40周年社慶前夕,共同策劃舉辦此一活動,具有非凡意義。

余紀忠文教基金會董事長余範英特別表示,希望能透過這些議題的探討,務實的面對科技帶來的衝擊與挑戰,並重新思考國際產業分工布局的台灣角色定位。余範英董事長也特別感謝工商時報,希望未來能與工商時報持續關注並紀錄台灣經濟的發展。

創新科技衝擊全球市場,過往涇渭分明的產業界線,已經開始變得逐漸模糊,而在這樣的浪潮之下,「數位轉型」是每個企業不得不正視的課題。資策會產業情報研究所(MIC)所長詹文男指出,數位轉型是台灣產業刻不容緩的議題,台灣各產業若進行數位轉型,高科技產業將有望再增加33~54億美元,整體市值將有望達3,400億美元。而台灣過去已在硬體產業上創造榮景,更應該趁勢抓住雲端、大數據等未來趨勢,才能在創新的浪潮中找到自己的定位。

由余紀忠文教基金會與工商時報共同主辦的「工商40產業趨勢論壇」昨(22)日登場,余紀忠文教基金會董事長余範英致詞表示,「數位時代來臨,帶給現今的社會挑戰,台灣應思考自己擁有的資源有哪些,加以整合並創造優勢。」

詹文男表示,數位轉型已正在快速發生,包括產品與服務創新、生產流程領域的創新、商業模式上的創新等,都已逐漸出現在人類的生活中。他舉例,如全球知名物流公司UPS在非洲盧安達,以無人機運送血液包等人道救援物資,並直接從貨車上發射無人機進行送貨,且無人機還可自動飛回貨車補貨,「就是物流產業的數位轉型」。另外,例如UBER等創新的共享經濟模式、通用電器將數據融入解決方案,都是數位轉型的案例。

不過,數位轉型將帶來多大的動能?根據WEF(世界經濟論壇)最新報告指出,數位轉型將在未來的10年內,對產業與社會帶來極大利益,預估將達100兆美元的價值。詹文男指出,對台灣產業來說,數位轉型不只可提高營運效率,也能藉由數位經濟快速擴張,突破原有的發展困境。

詹文男認為,台灣產業硬體實力堅強,但面對新經濟來臨,應抓緊未來趨勢,從「技術轉型」開始做起,導入AI、大數據、物聯網等科技,先讓工作項目數位化。再來,則是「制度轉型」,包括人才選用、內部規章以及績效評估等,建構數位化的友善環境。最後則是「基因轉型」,把數位化內化至企業文化與思維中,「就像是輸血、混血、換血,是完整的過程。」

台北醫學大學管理學院講座教授朱雲鵬則強調,企業或機構進行數位轉型時,需要以「人」的需求為出發,從而串起裝置(手機、行動裝置)、系統(應用程式管理、平台、數據分析管理)、資訊(商家目錄、目的地、位置、時間等),「如果你的解決方案必須依賴既定規則,就不可能跟上人的需求。因此在打造解決方案時,首重應變與學習的能力。」

以中國消費巨擘美團外賣為例,「美團串起顧客、商家及外送的騎手,透過手機應用程式,定位用戶位置,把用戶所需的商品即時送達,打造完整生態圈。」「亞馬遜AmazonGo也是相同案例,透過硬體的攝影機、軟體的人臉辨識,結合雲端運算、機器學習,打造消費者『拿了就走』的全新消費體驗。」

而在數位轉型的浪潮下,台灣的挑戰在哪?朱雲鵬認為,「人才培育」是台灣當今面臨最嚴重的瓶頸,台灣不少學子常常會選擇「名字聽起來輕鬆的科技」,加上技職教育「普通化」,以及大專院校的研究內容與產業日益脫節,導致多數學生踏出校門後,才發現無法與企業接上「最後一哩」。

不過他也指出,業界與數位轉型密切相關的科技,薪資普遍高於其他,反映出台灣產業界對數位轉型仍有強烈需求。若台灣要跟上數位轉型的腳步,需從整個教育體系(老師、學生、學校)開始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