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6-24・Array

2020-06-24・Array
佛畫藝術家慧松居士 胸有丘壑天地寬

佛教界最大盛事「佛缘殊勝.與佛同光」活動,是世界唯一的佛教文物至寶 世尊釋迦牟尼佛頭頂骨舍利盛世重光,於2012年禮佛文化月,由大陸南京政府及佛教協會邀請慧松老師與其子胡琪田先生共同舉辦佛畫藝術聯展的活動,將他們的佛畫作品與千年後重光的佛頂真骨舍利於南京棲霞古寺展出,供人禮拜膽仰,此舉竟是出自台灣畫家慧松居士的手筆,對慧松老師從事佛像藝術創作是最大的認同及肯定與無上殊榮。

圖說:慧松居士佛畫作品「藥師佛和日月光菩薩及十二藥神」

本名為「胡明宏」的慧松居士,出生於台南, 初中二年級跟隨留日畫家蔡草如先生 ,打下素描 、水彩、膠彩等正統學院派美術基礎 ,不負期望於十二歲時畫作就入選全省美展、台陽美展,可稱是畫壇「神童」。此後,為了進一步學習,隻身北上追隨國畫大師黃君壁先生,專研中國山水畫各項技法 ,並獲得嶺南派歐豪年大師的指導,在山禽走獸、水墨渲染上烘托技法又更上一層樓。作品也多次入全省美展、台陽美展、全國書畫展、全國水彩畫展、全國版書展、日本書道展等重要展覽。

 

慧松老師二十多年前,原本在畫壇上名氣漸增,偶然因緣認識了慈濟的委員師姐,請他為證嚴上人繪制一張肖像,肖像畫作備受上人肯定,也將他引領進入佛畫創作。他在拜訪證嚴上人後由花蓮回台北的火車旅程中思索著,畫壇上國畫、西畫人才輩出,而在佛畫領域卻鮮少有人觸及,他認為是可以創新畫作的新領域,因此開始思考如何將佛像藝術化、現代化,又能符合現代人的審美觀。以敦煌石窟壁畫讓他十分震撼,菩薩、金剛、護法,形態各異、面相莊嚴,歷經千年依然鲜明華麗,顏色不褪;若要繪現代佛畫,首先要克服色彩的要求及強烈豐富的審美觀,朝向藝術化,擺脱大家對佛像的傳統印象及嚴肅的距離感。因此深入多方研究,發現敦煌壁畫的彩色顏料,其實就是日本膠彩畫的原型,也就是中國岩彩畫重彩畫,顏料追溯到隋朝,以各種礦物石、金屬磨成粉後加入天然膠研製的顏料,繪畫特色就是顏色耐久不褪且鮮明華麗,主要是礦物石顏料内含有石英成份,在灯光照射下產生如鑽石般的閃亮折射,華麗無比;從小跟隨日本老師學習的膠彩畫技巧,正好運用到佛畫的繪製。為了深入了解佛教佛法,當時皈依了土城慈法禪寺住持淨耀大和尚,從此以「慧松」居士為號。

 

2009年,慧松居士繪製的宗教藝術觀音畫《三十三體觀音》,在南海普陀山展出,讓大陸官媒之首央視也為之驚艷,推薦製作郵票,由大陸的中國郵政總局製作為郵票紀念冊,並由中國國際電視公司(CCTV)全球發行。

圖說:慧松居士的水墨畫「雲山飛瀑」

 

慧松居士說,當時央視與他接洽時,以為隨便說說,不料對方非常盛重的請來郵政總局局長、相關官員,簽約印製80萬套。後來經友人轉述,才知原本有不少大陸畫界人士反彈,認為大陸畫家成千上萬人才濟濟,為何選擇台灣畫家的作品?原來除了他的觀音畫像莊嚴不失靈動之外,用色鮮明艷麗,印成小小的郵票,依然突顯出色。

傳統的佛畫 ,一般是壁畫、帛畫、卷畫 ,乃至於紙上作品 ,要面對各個年代的媒材改變而挑戰;慧松老師年輕時期所受的美術設計上的教育與專業才能,正好在這一些挑戰中,適時的作出了貢獻,首先在顏料的使用上, 以往的在絹上或布上佛畫受限於顏料過於厚重容易脫落的缺點 ,往往用淡彩輕描的筆觸無法彰顯佛畫的莊嚴氣勢。慧松老師正好是把傳統壁畫的手法 ,成功的轉移到绢本佛畫上,克服了顏料上的限制, 讓這些礦物原料不但能附著且固定又均勻平整的服貼於柔質绢布上,甚至於捲曲收藏皆可, 不至於龜裂剝落 ,革新了绢本佛畫一味表現輕淡靈巧的固定風格 ,展現了重彩華美的丹青氣象。 其佛畫作品於1999年的「藍底觀自在」可說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傳世之作。

圖說:佛畫作品採用特殊的岩礦颜料圖片

慧松老師曾說:「 我要以豐富的想像力和繪畫藝術造型、色彩、技法的創新,讓觀看每一尊佛菩薩法相的人,用內在的心靈去感受每一幅佛像要傳達的是什麼訊息,一切儘在無言中 」。他作為一位藝術工作者 ,不僅以自己的生命傳承著三位師長在東西方繪畫上的典範,更從敦煌藝術中體驗到佛法的方向,提升了創新及定位的重要性,而這種啟發心靈的真、善、美、聖在宗教藝術上更賦予了他在美術史上永遠流傳的地位。

(中國時報/李瑞梅)